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的描述,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即人在思想中形成的保持事物的映象,是学习、思考过程中的“心理图形”,是既有别于语言又有别于“照相”般的图画的一种思维媒介.表象既具有相对具体、形象的特点,它能使我们的思维更迅速灵活,是我们心理上最活跃的因素;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摆脱了细节,形成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一、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所固有的功能是形成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决定人的审美价值定向并同时发展人的审美创造力。———列、斯托洛维奇 (苏 )摘自《审美价值的本质》装饰画是中师美术专业班必修课之一。就其本质而言 ,具有与任何画种共通的内在特征。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法 ,力求达到视觉形式上美的境界。装饰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一种手段 ,从简单的认识到理解消化 ,这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手段。从规律上看 ,艺术创造的直觉有别于一般生活中对日常事物感觉—知觉—表象的直觉过程。它是旷日持久的艺术思维和技能训练中形成的独特悟性。…  相似文献   

5.
审美对象并不是人们眼前的物理事物,而是以物理事物的知觉表象为基础,结合大量的社会内容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新组合而成的感性形象。这一规定能更好地对审美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并能弥补当前美学理论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6.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觉、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但表象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同,它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而来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但表象比感觉、知觉更进一步,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7.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觉、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但表象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同,它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而来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但表象比感觉、知觉更进一步,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所谓直观形象性,  相似文献   

8.
观察力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其它几种因素健康发展的基础。观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系统的知识都从观察开始。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对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过度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感知去完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审美能力(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它包括审美感知力、联想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等。审美过程的多种能力中,最初的关节是能不能、会不会发现美。而这能与会,也有赖于美学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直接培养。这能与会,就是凭借自己的学识,在观察感知事物或现象时,是否敏锐地感知事物的美,美的方面、美的闪光点。为培养审美情趣,形成审美习惯,提高敏锐的审美能力,我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努力:A 讲  相似文献   

10.
论感觉强化     
感觉,是物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个别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映象。人得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从感觉开始,由感觉、知觉、表象形成概念,到达认识的高度。但某些人,或人们在某些时候的感觉,会突破一般阈限对外界事物的自然感觉,变得格外强烈,甚至呈现为一种异态,这种异态使得被感觉对象扭曲、变形、异化,成为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因此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它不同于知觉,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存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而表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建立是需要经历"感知—运用—积累"的过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的概念课都属于表象建立教学。其中长度测量因其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一直是测量教  相似文献   

13.
艺术知觉论     
知觉,包括艺术知觉,是一种主动反映的过程。它对事物的反映是抽象概括式的,不可能纯粹客观。其指向性受心理定势左右。艺术知觉的指向是物体外观形式上的审美表现性特征。艺术家由于专业不同,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思考方式,有想象性和逻辑性的根本区别。艺术教育实践必须充分调动艺术思维的想象性特征,其中想象性思维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征。"形象性"是以"美"为前提,在审美反映过程中,由感知形成一系列的表象,通过具体的、物质化的美感形式传达给读者;"情感性"重在将创作者的情感渗透在知觉的表象中,使人得到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独创性"则是创作家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种种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和升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审美对象并不是人们眼前的物理事物,而是以物理事物的知觉表象为基础,结合大量的社会内容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新组合而成的感性形象.这一规定能更好地对审美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并能弥补当前美学理论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表象是指在事物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事物的情景。表象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这里所说的“生活表象”是指那些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由于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感知,往往自发形成,内容丰富,并且较为牢固地扎根于大脑中。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生活表象的积极作用.这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大大减少课堂上用于观察和实验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之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本人在“运动合成”的教学中偿试着采用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人手、建立相关表象、再对表象进行思维加工的方法来得出“运动合成”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口语训练中思维力培养的理性思考--大学语文教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从条件反射、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当感知觉内化为表象时,它们共同组成思雏的感性基础,在语言功能的作用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才能形成。我们认为,思雏结构的发展正是这种内化、深化、简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体育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等等,分析各种审美心理因素的特点及其在体育审美过程的作用,对把握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内部化的心理过程,不像感知觉那样外显.这里仅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对表象在教学中的意义谈些粗浅的认识.一、重视表象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1.没有良好的空间表象,学生就  相似文献   

20.
正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的头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过程中出现的形象,都是有过的或者类似有过的表象派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与课文相关表象的积累,则难以根据课文的描述产生种种想象,也就难以领会和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一、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感知是获得表象的源泉,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事物,形成表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