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围绕“道德可教性”这个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阐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对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否可教的重要思考。具体论述了“性近习远”和“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比较了二对于道德可教性思考所体现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5.
程乐明 《河南教育》2013,(12):20-21
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和《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美诺和普罗泰戈拉讨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二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真谛: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识,它的获得强调践履,强调养成习惯;美德教育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不能单靠专门的美德教师,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式而应该是启发式。  相似文献   

6.
美德作为知识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所以,它作为知识可教是有边界和条件的。只有理解美德作为知识存在的实质以及美德知识的属性,才能领会"美德作为知识可教"的边界和条件。道德教育可以采取灌输、叙事、反思等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当道德的概念和要求与主体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并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时,这种道德知识的传授方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经考证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对古希腊知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做了简单阐明,论述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使命:在希腊思想从认识自然万物到认识社会人生的转向中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通过对“知识即美德”的解读,在试图为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和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比较了那同一时期中国伦理道德也面临的从自然风俗习惯向社会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以及"产婆术,"构成了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也存在需要改进的缺陷,它所表现的局限性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某些弊端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美德可以作为知识而存在,美德知识的教育可以等同于美德教育,但是美德作为知识的可教性却是有限度的.美德知识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一般客观知识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传授、对话、反思等多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重建美德知识的教育对于美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中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师者,助生之不知也。苏格拉底通过与人辩论的形式,不断引导人去意识自己知识不完善的地方,从而促使他人开始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知。学习是一个辩证否定的环节,其核心是"扬弃"。教师如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冲突,便能使学生的思维完成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一个螺旋式上升历程。首先需要教师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建立"超链接"。在新  相似文献   

15.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也议"美德可教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关于“美德可教吗”的话题一直议论不绝。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等人持“美育可教”观。西方近代德育观念与古希腊德育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回溯西方德育观念演变的思想线索,有功于中西德育观念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吏上,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利特首先提出了统一的逻各斯;生活在极端民主气氛中的普鲁塔戈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正义的雏度来彰显逻各斯的统一性;然而逐渐式微的雅典民主却给了“正义”以当头棒喝,也正是在此背案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试图在维护逻各斯的前提下挽救城邦的正义。命题对后世伦理领域中的先验论和经验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长期论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黄昏,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放弃了各种可以逃生的机会,从容而平静地选择了死亡.他就是苏格拉底。他自比是叮着雅典的牛虻:“我是神特意赐给本邦的一只牛虻.雅典像一匹硕大的骏马.日趋懒惫,需要刺激。神让我来这里履行牛虻的职责.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激励、劝说、批评每一个人。”然而雅典这匹民主骏马.却以不敬神和教唆青年为罪名,和他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玩笑.把他杀害了。  相似文献   

19.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始在西方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与苏格拉底相反,自先秦儒家开启的中国道德教育传统,始终对道德教育充满了乐观态度.这种对道德教育的乐观态度,建立在先秦儒家对于道德与人性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之上,建立在对于教师、对于“教“的不同理解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