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寓教于乐     
林丽琴 《幼儿教育》2008,(10):13-13
<正>儿子4岁,平时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最近他迷上了《黑猫警长》,天天想着当白猫侦探。作为最亲密的玩伴,他邀请我这个老妈扮"黑猫警长",与他一起"假戏真做"。  相似文献   

2.
寓教于乐     
老子说"大辩无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对待幼稚顽皮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春风化雨的教育胜过电闪雷鸣的批评,而能化雨的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极富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幽默语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现在美国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幽默感。有幽默感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下面介绍笔者运用幽默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些经验,以期对大家有点启发。  相似文献   

3.
寓教于乐     
崔凯 《考试》2006,(10)
作为一名高三教师,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看电视,但几类综艺节目我还是要抽时间看的,例如收视率颇高并且在学生中也广受欢迎的《三星智力快车》,《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节目中除了主持人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向观众介绍了知识以外,他们的提问方式也令我眼前一亮,每个答题者虽然都是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答题,但更多的人是重在参与,挑战自己。尤其是《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是最会煽情和调动观众情绪的主持人,他的风格受到了大家的喜爱,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并且让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氛围呢?  相似文献   

4.
寓教于乐     
玩彩棒孩子们喜欢舞枪弄棍,我的教棒常常成为众矢之的,你抢我夺,甚至惹出种种麻烦来。孩子好动不是缺点,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为此我想办法为孩子们整理了几十根棒,把他们擦得光光的,棒上卷上纸成了彩棒,然后指导他们用棒做游戏。什么种西瓜啦,送公粮啦,开船啦,打仗啦,造房子啦。孩子们说把棒举起来像锄头,挑在肩上像扁担,端在怀里像冲锋枪,握在手里是利剑,两腿跨上当马骑,开起船来是划浆,小小的彩棒丰富了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寓教于乐     
<正>寓教于乐,顾名思义,指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的稳定性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快乐的氛围注重创设让人轻松的情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寓教于乐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如果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那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寓教于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话精辟地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在欢乐中生活,乐于干的事情会尽力去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寓教于乐就更为重要了。例如,我们在教思品课第十一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一课时,先提问:‘世界上有鬼吗?你见过或听说过鬼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世界上没鬼,’也有的学生说:‘我听大人们说,鬼是青面獠牙,长有魔爪,老高老高的可怕的样子。’此时,教师讲出  相似文献   

8.
寓教于乐     
我们重视对外孙小宇的智力开发,使他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都有较好的发展。我们的做法是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正面诱导,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寓教育于  相似文献   

9.
寓教于乐     
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习主动性差,要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且高兴的事,课堂上就必须有能够吸引他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一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教材的重点,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兴趣,使学生能乐学呢?首先,应重视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行认真评价,多加鼓励。教师应对学生回答中那怕有一点儿成绩都能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大胆积极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力量,培养他们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发言、想发言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乐学”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尝试一下初步成功的喜悦,用喜悦之情去帮助学生树立、恢复学习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在课堂上为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多为学生创设展示优点和特长的教育平台。在提问方面,作为执教者应注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是提问的一个技巧,也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自信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个平台,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其次,积极增进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融洽配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造性及其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可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如果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地讲,只唱独角戏,不给学生留发言的机会,或是让学生发言,回答错了就大加挖苦、讽刺或只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这样...  相似文献   

12.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0,(4):F0003-F0003
体育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快乐教学”的模式、教师在上课时言传身教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受益匪浅、感受体育锻炼乐趣的过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完善了自己的心智,真正做到“野蛮体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多元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因而教师的职业角色与教育形象就发生了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要寓教于乐     
前苏联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来,家庭被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应寓教于乐。父亲自小教我下棋,同时也不忘教我该如何走完我人生的这盘“棋局”。  相似文献   

15.
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听课情绪。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及其自身价值为前提、基础,努力打造出“民主、宽松、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以利于“寓教于乐”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我结合小学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辩证的观点。方法,是经验的总结,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改变和发展。教学方法始终是无限的、灵活的,一成不变的方法是没有的。 根据不同的教材,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  相似文献   

18.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一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教材的重点,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乡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资源较贫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相对较差,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听、说、唱、玩、做等方面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它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陈桂英 《语文天地》2013,(17):37-38
"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探讨的话题。当前,很多教师错误地注重技巧,忽略方式,致使语文课堂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