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药》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划时代的不朽名篇。然而,人们对于《药》的主线、主人公和主题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本文从主线、主人公、主题三个方面再次欣赏了鲁迅先生的名篇。  相似文献   

2.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鲁迅先生和我说过,在西洋文艺中,也有和《药》相类的作品。例如俄国的安特来夫,有一篇《齿痛》”,“还有俄国的屠尔介涅夫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
“阴冷、鬼气”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药》的艺术风格,这来源于鲁迅先生谈《药》的两段话和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药》的这种艺术风格显然受到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小说的影响,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安特莱夫的小说,因为《药》给人的感觉不是颓唐而是希望。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6.
《加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陈子典同志的大作《采用·变革·创新》,较为了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生前对民间歌谣的采取和发展的情况,作为对鲁迅创作活动的研究,作者选择论题的角度,无疑有它独到和新颖的地方.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对鲁迅先生《我的失恋》和《公民科歌》两诗的分析和解释上提出一点浅见.鲁迅的《我的失恋》作于一九二四年.对这首诗的创作动机,鲁迅作过这样的解释: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呵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多次教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总觉得比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这里所说的比照手法,是包含对比在内的比较和相互对照呼应。关于对照呼应,虽说许多文体的一般文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都讲究,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比照手法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祝福》中的比照手法铺透全篇,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出深刻主题。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剖析。一、把比照手法灵活运用于环境描写中《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又一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辛…  相似文献   

9.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呈现出一种父母对儿子的浓重亲情,反映出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个人小家庭观念。家庭观念和国家观念的激烈冲突,造成的是两败俱伤的双重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诗稿序》(郭沫若 )《〈鲁迅诗稿〉》是一篇序文 ,郭沫若在这里对鲁迅的诗歌、鲁迅的书法、鲁迅的伟大人格 ,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仰慕之情。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精炼而大气 ,全文不过二百余字 ,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 ,概括出鲁迅先生“前无古人 ,后启来者”、“远逾宋唐 ,直攀魏晋”的无与伦比的成就 ,如果郭沫若在文学与历史方面没有广泛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 ,绝对写不出如此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的文章 ,作者的史学家胸襟与诗人风度跃然纸上。本文另一个特点是于无理之处见哲理。古人云“世上无难事 ,…  相似文献   

12.
黄欣 《成才之路》2013,(20):90-91
《孔乙己》和《警察与赞美诗》这两篇小说选入了《汉语》第四册,同属第三单元。两篇课文有很多相似点,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把握了这些共同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发现相似处,以便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提炼文章主题。一、作者《孔乙己》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擅长写短篇小说,他愿用"匕首"一样的短篇小说刺向敌人的心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传世名篇很多,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药》等。鲁迅  相似文献   

13.
“花白胡子”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乍一看,这只不过是鲁迅先生采用借代的手法刻画出来的众多小市民角色中的普通一员。但细细琢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他以文学参与历史的发展,记录时代的足音。时代在他的小说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小说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倾向。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圆熟精练、叙述的精粹警拔而自成大家。《药》在这两方面更值得特别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最早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19年5月)上,这是鲁迅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但《药》已显示出鲁迅后来作品的许多特点,如取材的现实性特点、写作技巧的精练圆熟、主题涵义的深广沉重等。一、题材的选择《药…  相似文献   

15.
浅析《药》     
《药》是中学课文中一分传统教材,现就自己的理解,作如下分析:一短篇小说《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它取材于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女士被杀一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者脱离群众,群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为辛亥革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一幕幕丑剧.目睹上述现实,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民群众不觉悟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的.为此,他先后写了《药》、《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将旧社会的病很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向人们呐喊“设法加以疗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称为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在这部回忆鲁迅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的优秀作品中也有一些悬而未解之谜.有一处细节一直很有争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病中仍珍爱那张特殊的木刻画?本文结合多方面材料,做了一些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9期《<拿来主义>与梅兰芳》一文,认为鲁迅先生“对梅兰芳个人的评价显然是有偏颇失妥之处的”,其理由是:“梅兰芳是近代戏曲史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20.
我读《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