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使用近景动态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分析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结果表明,第四圈双支撑阶段加速能力较强,但在第四圈单支撑阶段速度损失过大;链球旋转速度增量与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关,增大链球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助于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加大投掷动作的动作幅度,增大各圈旋转中运动员的各运动环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对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124-128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我国6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投掷各阶段肩髋角、躯干倾角、肩链角、髋足角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肩髋角随旋转圈数增加而逐渐增大,躯干后倾角逐渐增大,最后用力阶段存在较明显的上体后仰现象;右脚着地瞬间髋足角普遍较小,肩链角的最大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后,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前,延长了单、双脚支撑阶段时间,使旋转速度节奏变慢。 相似文献
3.
4.
女子链球是田径比赛中开展较晚的项目。国际田联于1993年在斯图加特第39届代表大会上决定将1993年以来创造的最好成绩作为世界纪录、世界青年纪录存入档案。1997年.国际田联确定将女子链球列为199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2000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至今,女子链球世界纪录已被罗马尼亚的梅林特提高到了76.10m。 相似文献
5.
陈老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98-100
速度是掷链球旋转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也是提高链球运动成绩的关键。运用高速摄影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链球速度曲线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链球旋转中存在着最后一圈速度下降明显,超越器械拉引角不足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链球投掷技术中旋转速度与投掷距离之间的关系,以10名大学生运动员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旋转速度,观察其对投掷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旋转速度的提升对投掷距离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为大学生链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使用两台松下M9000摄像机,对2001年第9届全国运动会的女子链球决赛进行现场三维立体拍摄。选取前6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录像进行解析,获得了一些较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数据。从运动学角度,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旋转阶段的链球速度增量较低,旋转阶段链球速度增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旋转的继续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旋转中右脚离地落地的时机存在“早抬早落”、“晚抬晚落”、“晚抬早落”三种现象;在旋转过程中,右脚落地形成双支撑瞬间肩髋轴间夹角大于足髋轴间夹角的现象,并随旋转的继续逐圈减小,这是导致运动员持续加速能力逐圈减弱及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车晓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等研究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优秀男子链球选手掷球时,球速增量较小.影响了出手高度。原因在于.人体旋转速度较慢.d/s比率低;下肢双支撑阶段髋角增幅过大.右脚落地时髋、膝关节角度偏大等。 相似文献
9.
10.
对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链球比赛前8名运动员进行动态立体拍摄,并运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录像进行分析和数字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掷链球最后用力技术由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和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两部分构成;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开始时机应在链球摆过最后一圈高点处于方位角200°~230°范围内;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肩髋轴间夹角较小,链球与肩轴的夹角较大,链球加速距离缩短,导致链球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运用调查法对健身气功在江苏省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的练功群众主要以60岁左右的离、退休群众为主,学历上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练习场所主要集中在广场和空地;练习形式主要以集体练习为主,多数练功群众每周练功5~7次。并提出要加强健身气功功法的推广与宣传工作,加大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建设力度以及积极开展交流展示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对一般体育知识了解甚少;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与实际参与反差较大;教师体育人口数量极低;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锻炼场所主要是本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活动场所;体育锻炼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制约和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时间、场地器材不足。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界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观摩、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世界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竞技特征。研究表明,2006年世界女子摔跤锦标赛各级别前3名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岁,训练年限在11年以上;从2005年和2006年的技战术能力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新规则实施以后,世界各队的技战术能力呈下降趋势,但日本队对规则研究透明,适应能力更强,表现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优秀运动员整体进攻能力强劲,技战术运用呈现男性化、力量化特点。中小级别的比赛攻防节奏快、回合多,而大级别的比赛则高级技术动作和大幅度动作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2年、2006年福建省第12届、第13届运动会的13~15岁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评价目前福建省短跑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特征及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2002年、2006年福建省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处于较稳定状态;13~15岁短跑运动员形态特征身高和克托莱指数较好,但存在着下肢比例相对较弱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河南省城市民办普通中学体育现状,以河南省城市民办普通中学体育为对象,对33所城市民办普通中学的体育师资、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