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引发了文论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作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读者获得了新生,文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旨在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作者、读者、文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庆期间,一家媒体做了期特刊,广邀读者,一起想想“我和我的国家”,一起回答四个问题——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很多读者说,这是一生中第一次被问到这四个问题。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个“一生中第一次被问到”的问题,如果非要说“第一次”不可,我怀疑是“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去年,《家庭教育导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坐在学生中间上课有错吗?》讲的是一位青年教师因为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坐在学生中间上课,不但遭到了校长的批评,而且年终考核被定为“不合格”。由此,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不禁要问:坐在学生中间上课究竟有没有错?究竟什么才是创新教育?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管死了吗?教师的头脑僵化了,学生还能学出新意来吗?那么谈什么“发展个性特长,发扬创新精神”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教人变。教人变活的是活教育,教人变死的是死教…  相似文献   

5.
廖保平 《学习之友》2009,(10):26-27
去年国庆期间,《南方周末》评论做了一期特刊,广邀读者一起想想“我和我的国家”,一起回答四个问题——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很多读者说,这是一生中第一次被问到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好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最后标志。本文介绍关于文章结尾的几种形式 ,供参考。一、巧用矛盾 ,含蓄叙述作者有时并不直接把文章的题旨或者思想感情交代清楚 ,而是采取侧面暗示的手法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作者充分利用了读者急于知道主人公结局的心理 ,巧妙地把“大约”、“的确”这两个看似含义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 ,故意“制造矛盾”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使读者探讨孔乙己悲苦命运的思维处于结而不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8.
情解红楼     
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精到的见解。曹雪芹确有很多打破传统之处。记不清我从哪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想感动读者就要先刺伤读者”。初听时觉得这话够狠的,为什么读你的作品而你却要伤害别人的心灵呢?再一想,想到了“刻骨铭心”这个词。  相似文献   

9.
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一、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本文的标题似乎自相矛盾,它本身就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导入新课:标题中“死”和“不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为官作宰者,多有积学储宝、研阅穷照之美谈,亦有陶钧文思、著书立说之佳话.由于阶级、时代之局限,其为文也,“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思而设教”,思甚深而文甚美,但终究囿于“征圣”、“宗经”之陈说,未能将读者引向一种开阔的精神境界,给人以历史的遗憾.尽管如此,作为一种优良的学术传统,后人承流接响者不绝.今唐之享先生的《求实集》便是继承这一传统,奉献给读者的一朵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文艺》最近刊出“纪念老舍先生专号”,其中有老舍之子舒乙介绍他所了解的父亲之死的新史料——  相似文献   

12.
幽默悟人生     
1 一个小朋友问一富翁:“先生为啥这么有钱?”富翁说:“小时候我跟你一样,什么也没有。爸爸给我一个苹果,我把它卖了,用赚到的钱买了两个苹果,然后再卖了,买回4个苹果。”小朋友说:“先生,我懂了。”富翁说:“后来,我爸死了,我继承了他所有的遗产。”’  相似文献   

13.
幽默悟人生     
1 一个小朋友问一富翁:“先生为啥这么有钱?”富翁说:“小时候我跟你一样,什么也没有。爸爸给我一个苹果,我把它卖了,用赚到的钱买了两个苹果,然后再卖了,买回4个苹果。”小朋友说:“先生,我懂了。”富翁说:“后来,我爸死了,我继承了他所有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春水 《中学科技》2014,(7):44-45
提到铁人三项或现代五项,喜欢体育运动的读者对此一定不会陌生。但如果提到“坦克两项”,想必不少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武器界里也有和人类世界类似的体育比赛?没错,就在今年的8月,俄罗斯将为有着“陆战之王”美誉的坦克,举办一场激动人心的“坦克两项”比赛。  相似文献   

15.
李怡 《读写月报》2022,(1):28-3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他通过记述梁任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敬仰、赞美老师的什么呢?文章的结尾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可见,文章集中赞美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和“有热心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是细心的读者读来或许会有疑惑:“有学问”“有文采”好理解,在文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有热心肠”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6.
《新读写》2011,(9):41-41
你好!我是个高中女生,心中有很多不满,好几次想去了断自己(自杀),但每次反过来想,我有去死的勇气,那何不好好地活下去,如果就这么死去,人生不是白走一道吗?所以想通以后,“死”离我便是很遥远了(以下省略)。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18.
春节来临,我们代表《中史参》全体编职人员,向各位读者朋友鞠躬拜年!鼠年之喜,早已洋溢于《中史参》的里里外外。瞧!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爆竹一声除旧》跃然于封面就足以叫人喜上眉梢,封二的一组鼠相漫画也出自丰子恺先生手笔,仔细琢磨《解放》《哀鸣》《拾遗》《老鼠做亲》《鼠救缢妇》《群鼠应声》《鼠母救子》画意,发现这“鼠性”竟个个心地善良“人性”十足,你内心也许会惊呼:何喜胜过人性之喜?!  相似文献   

19.
论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与文学作品比较分析了应用写作读者的三个特点:即读者范围的确定性、读者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和读者阅读过程思维的逻辑性,并主张从“对象意识”、“目的意识”、“逻辑思维意识”三个方面树立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图书馆而言,失去了读者,图书馆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尊重读者,注重服务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立身之本、立足之道,图书馆应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精神,切实保障读者的各种权益,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他们“读书治学”的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