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水红 《学科教育》2002,(8):1-4,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文本的社会学分析,呈现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即课程知识的有效性、正确性、恰当性是如何得以论证的?其隐含的权力与利益关系为何?何为?同时,也使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容、趋势及所隐含的问题进一步透明化,以期对课程改革实践有所助益。以《纲要》为分析文本,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所引出的合法性主体———国家、专家、教师的角色及其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的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的过渡,尤其是具备“双重合法性”的“官员专家型…  相似文献   

3.
全国教育学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铁军最近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重新应该有新的定位 ,教师的角色主要包括 :(一 )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 ;(二 )传统课程的反思者和革新者 ;(三 )校本课程的设计专家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四 )“三类课程”的协调者和管理者 ;(五 )现代课程的研究者。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学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于 2 0 0 1年 9月 2 6~ 2 9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铁军教授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新变化”作了主题发言。本次年会的中心议题主要有 3项 :(一 )…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学生相结合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的提出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为由课程体系的执行者变为参与者,由课程内容的教授者变为研究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合作者,由知识的施教者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6.
1月 7日至 8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华南师大 (广州 )召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 8所师范大学 (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西北师大、西南师大、华南师大 )和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全面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 ,主题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岩主持。与会代表讨论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概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是为了落实《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进行。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将实现我国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转变。教师在学科课程中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和作用。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绝对权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角色,以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课程知识与权力相蕴而生。事实性与有效性构成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在张力。课程知识的事实性受三种知识观的影响:科学理性和经验论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仅具有知识的事实性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是不合法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也是不合法的权力主体;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是合法性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教师、学生都是合法性的权力主体。新课程改革是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9.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①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离不开教师。”②“在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中,无论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综合化”还是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都必须依靠教师的理解和认同。事实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所思、所为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更为丰富和…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代表主流社会和国家利益,而地方知识则存在于具体的社区脉络中。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里,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关系更深地潜藏在国家与乡村互相建构的关系之中,学校对新时期乡民的真实文化需求,例如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忽视,很可能是导致学校与社区关系趋于紧张的主要原因。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命题,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通过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柯晓玲 《海外英语》2012,(9):283-285,288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posed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in every single nation.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scholars and curriculum theorists have advocated to develop transnational and multinational curriculu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lobal citizens.To be specific,26 experts from nine nations worked on a multinational curriculum project for four years.The final product is a set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on 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Despite the success of this project,various challenges also exist for those who work on developing multinational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3.
Curriculum reforms with a focus on helping students ‘learn to learn’ are now an established global educational phenomenon. China has been implementing such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is poses challenges to teachers as they need to develop new pedagogical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deal with new educational demands that arise. This ethnographic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on teacher learning using two subject departments from two schools in Shanghai, China. It shows that teachers direct much attention towards searching for good practices and norms of practice to encounter new curriculum challenges. Findings show that outside experts who act as ‘boundary brokers’ are crucial in teacher learning. They also identify two modes of teacher learning activities: hierarchical, which relies on imported expert knowledge; and reciprocal, which depends on exploiting local knowledge.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may be the way forward.  相似文献   

14.
课程开发是一项很费时、高成本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专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和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在选择企业专家时,除了要考虑技术知识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沟通能力、行业经验、表达技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  相似文献   

15.
院校协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学校改进、课程革新和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并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但对于院校协作情境中大学专家与一线教师如何展开知识互动这一重要问题却鲜有实证研究涉及。通过对某一大学与中小学的跨界协作项目为典型案例进行的质性研究和多个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院校协作情境中,外部专家与学校教师的知识互动存在三种不同模式:一是外部专家主导下的知识迁移,二是教师参与的知识转化,三是合作探究导向的知识变革。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外部专家与教师知识互动的重要因素:外部专家与教师之间情境性动态变化的权力关系、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的专业身份定位以及外部专家具备的跨界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是以课程文化内在的客观价值为基础的,它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它以课程所代表的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课程,就是先进的课程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发展要求人们在课程开发中坚持绝对主义知识观与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统一,努力推动本民族的课程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psychological topics within the areas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that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teacher educators in psychology often face the challenge of having to select certain topics from a large body of possible content, at the risk of causing large variation of knowledge between teachers, we asked 48 exper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of teacher education (psychologists, non-psychologists at university, and educators from the induction phase) to evaluate psychological topics with respect to their importance to teaching. In the following two rounds (Delphi method), experts selected topics which they felt should be taught at university. Although differences existed at the beginning, a ranking of topics was obtained. Further, we explored the way exper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chieved consensus to support the validity and acceptance of the results. Concluding, we discuss the usefulness of the results with a focus on the acquisi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for teachers and to foster the posi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是对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实践 ,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特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作为一种新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本特征、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课程事务中,具有课程专业智识并行使课程决策权的主体包括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他们既是独立的主体,亦是其他主体利益及诉求表达的代表者或中介者,而身份的多样性也为其权力的行使带来困境:教育研究机构在政治压力与社会期望的夹缝中生存,教育专家学者在自由理想与现实束缚间痛苦徘徊,一线教师则成为形式赋权与权力虚置间的尴尬存在。课程决策专业主体权力的保障,既是课程专业品质的保证,亦是维护课程公平的要求。为此,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课程决策环境,还需要专业主体自身坚实履行职责,巩固其专业权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国家把制定课程政策作为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各个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表现出一些趋同特征。课程政策议程的确立是国家政治改革的一部分,政府部门整体控制与专业咨询和民主参与相结合,课程由部分专家把握,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矛盾和争议,课程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化决策机制。我们可以从这些特征中看到课程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一个权威性与民主性结合的过程,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过程,一个理论物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连续的与体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