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会战(详见拙作《抗战时期徐州会战述略》,载《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猛进攻,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2.
缅甸会战是二战期间中英美首次在亚太地区的联合作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境外作战。对于盟军首次缅甸会战失败的原因,作者从反法西战争的全局出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研究认为:英美苏先欧后亚世界战略成为国首次缅甸会战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中英两国战略目标的差异是此次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三国协同作战的指挥失误是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图谋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河南会战为该战役的第一阶段,日军在河南会战中使用了战车第3师团。日军的战车师团在豫中平原上快速推进,配合步兵部队完成了一系列作战。中国军队面对师团规模的战车部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遭到惨败。日军使用战车师团是中国军队河南会战中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会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之一。此战役歼敌2万余人,大大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台儿庄是徐州门户,扼运河咽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军为攻占徐州,首先进攻台儿庄。国民政府鉴于徐州战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全国抗日大局,决心全力防守。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战役。1938年3月下旬,日军以近八万的兵力,分兵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五师团,一路为矾谷第十师团。此次进攻日军来势汹汹,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李宗仁令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派3个师,沿运河布防,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令汤…  相似文献   

5.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会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之一。此战役歼敌2万余人,大大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台儿庄是徐州门户,扼运河咽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军为攻占徐州,首先进攻台儿庄。国民政府鉴于徐州战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全国抗日大局,决心全力防守。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战役。1938年3月下旬,日军以近八万的兵力,分兵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五师团,一路为矾谷第十师团。此次进攻日军来势汹汹,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李宗仁令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派3个师,沿运河布防,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令汤…  相似文献   

6.
路过台儿庄     
从徐州去山东枣庄,有好几条路可走,我们选择了经过台儿庄的一条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许多人,都还会记得台儿庄会战这段史实。那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继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时间过去四十五年了,  相似文献   

7.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会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之一。此战役歼敌2万余人,大大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台儿庄是徐州门户,扼运河咽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军为攻占徐州,首先进攻台儿庄。国民政府鉴于徐州战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全国抗日大局,决心全力防守。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战役。1938年3月下旬,日军以近八万的兵力,分兵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五师团,一路为矾谷第十师团。此次进攻日军来势汹汹,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李宗仁令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派3个师,沿运河布防,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令汤…  相似文献   

8.
武汉撤守原因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军队主动撤守武汉,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综合武汉会战的各种因素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些因素主要是:1.中国军队已逐渐失去继续会战的地形、阵地和兵力条件,困守武汉对中国军队不利。2.会战已消耗大量日军且超过了战前所设定的时间,持久消耗战略目的初步达到。3.在武汉外围作战之际,中国军政当局已基本完成撤出武汉城区的各种准备工作。撤守武汉不仅是中国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是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撤退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徐州、太原三大会战。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可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加上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正面战场连连溃败,可就在这连连的挫败之中,也曾上演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最为精彩壮烈的一幕,那就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  相似文献   

10.
长沙会战是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的典型例证之一,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一大亮点,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在中日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1.
1941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纠集重兵向江西高安、上高地区大举进犯,国民党第9战区所属第19集团军在该地区组织了一次重大战役,称为上高会战。整个战役分诱敌深入、包围决战和追击歼敌三个阶段,历时25天。中国军队以略占优势的兵力,对日军进行了两次围攻,歼敌15000名,大获全胜。这是国民党军在赣北战场上继万家岭大捷后的又一次胜利,也是抗战史上国民党正面战场若干著名的胜仗之一,其战略战术应用之成功,被何应钦称为“抗战4年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上高会战的胜利,是国民党军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官正确指挥和广大抗日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它给后人留下了反侵略战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湘西会战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中国军队有地利、人和之便 ,且军事力量对比我强敌弱。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它张扬了国威 ,显示了中国官兵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3.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第一次大的会战,对于日后中日两国战略的实施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会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进百万大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顽强作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本文拟从淞沪会战会战前后中日双方的部署情况以及会战的进程等方面,解析淞沪会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在探讨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的战略与淞沪会战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淞沪会战对整个抗战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后期,中国军队在鄂西、湘北地区为抗击日寇侵略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日双方约30万军队进行了历时50天的激战,日军虽一度攻到鄂西、攻陷常德,但在中国军队的包围和反攻下,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原防。本文拟就常德会战的由来、经过及其意义和影响作些探讨。1943年是世界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一年。5月,北非战役以德意军队向美英联军投降而告结束;8月,苏军收复了哈尔科夫,开始实行全线总反攻;9月,意大利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尤其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争  相似文献   

15.
大谬     
“国民党军队”及其指代用语“中国军队”在课本中曾多次出现。前者如 :课本第 3 1页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 ;第 42页 :“(新四军 )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 ;第 43页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处于消极应战状态”。后者如第 2 7页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第 3 0页 :“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被迫全线撤退” ;第 3 1页 :“日军对中国军队忻口防线 ,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 ,……” ;第 3 2页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指挥中国军队 ,…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周盛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防止中国军队策应广九路香港方面的作战,于是先发制人,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前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诱敌深人,后退决战。1941年12月初,日军第1...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三月至四月十七日),是中国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胜利。这次战役,是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寇、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役。它是在以国共重新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在全国军民抗日战争高潮的影响下,在抗日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比较努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李宗仁直接指挥了这次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广大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  相似文献   

19.
台儿庄大捷     
在地图上,台儿庄是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它在徐州北面30公里的地方,北面是津浦铁路,南面是陇海铁路,西面是大运河。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奋战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打退了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赢得了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有人把台几庄会战的胜利全归功于“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李宗仁,只关注到会战台前(台上)一面的偏见,用历史文献和事实论述了会战胜利的幕后一面,结论是:台儿庄会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真诚合作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