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长恨歌》与90年代的上海怀旧思潮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它既不企图煽动怀旧情绪,也不完全是为了回应这股热潮,而是作者在思潮萌芽初期提出的敏锐预言。其预言性与警示性,隐含于文本中怀旧乌托邦的形成与毁灭的过程中。"上海怀旧"是"重写文学史"的副产物,而王安忆为表达"反怀旧"立场所凭藉的阴性叙事手法,同样与"重写文学史"相关。在怀旧思潮的席卷之下,《长恨歌》的反怀旧预言反而成了怀旧的代言,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无法避免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怀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重述的历史,以二月河、唐明浩和以《还珠格格》等为代表的戏说历史;二是以上海怀旧类小说,使小资情调渐成时代风尚;三是知青怀旧类小说,使曾经被叙述为苦难的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历史小说的流行,是90年代多元文化语境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文化显现。  相似文献   

4.
张欣的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异峰突起,关键在于其突破文学的“自律”观念,建立一种与大众亲和的文本,从而把审美与商业结合起来,成为当代通俗文学的典范之作。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表达与想象:大众的生存本真,二、好看与轻松:吸引大众的文本,三、价值冲突描绘:大众情感的释放,四、优雅神话:是怀旧也是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中的怀旧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文学怀旧的基本面貌、主要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以及产生原因,藉此揭示这种选择性的、重塑记忆的文学怀旧现象与当代文化需求、价值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在‘尾声’和‘序幕’之间” 近几年来,“80年代”俨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80年代的亲历者纷纷重返、重访、重读80年代。在这些80年代的回忆、访谈和记述中,充满了怀旧的底色。8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与50—70年代以及90年代都不一样,仿佛80年代是前一个时代的尾声,同时又是后一个时代的前奏。  相似文献   

7.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对90后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能太过简单化,因为90后体现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反映。孙立平教授认为,“白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9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与90年代中国社会非常不同的一个社会”。因此对90后评价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这样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怀旧热潮,出现了老照片丛书、老城市丛书等系列著作。在这股热潮中,上海女作家程乃珊的旧上海怀旧系列创作独领风骚,不管是对上海人物的描摹、文化历史的钩沉,还是上海精神的表现,程乃珊的书写总是恰如其分、精准传神。笔者以程乃珊的怀旧创作为基础,探析其作品中怀旧情结的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散文文本在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及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与80年代散文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背后又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文本以华丽精彩的故事性填补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故事普遍性缺席的局面;她以文化符号的个人主义姿态,迎合了当下受众最大程度与欲望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她用华丽苍凉的文本和诡谲、灵异而优雅的文字弥补了现代人在紧张、焦躁、黯淡的生活现场对“美丽”的咀嚼和憧憬;张爱玲的文本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使人们在她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这些或许就是她和她的作品频繁闪现在各种不同的话语语境中,演绎着时代的新性传奇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娇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3-114
八十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热潮的不断掀起,"八十年代"逐渐成为知识分子怀旧的平台,但八十年代文学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却在这一潮流中渐行渐远。因此,回到"八十年代"的历史情境,探索"新时期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这两个概念命名背后的思维机制和在集体想象下的纯化文学的命运走向——"文学本体性"究竟是如何让位于"文学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的文学理论/审美型文论因其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依附而成为社会话语的中心。在社会话语进入多元的1990年代,文学理论/审美自主型文论因失去依附的中心而退居边缘。但是,身处边缘的审美型文论在学科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对本质规律寻求的虚幻性,价值立场的暧昧性,经典视角的遮蔽性。审美自主型文论应借鉴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保持一种对现实文化政治的开放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