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婷 《视听纵横》2001,(3):47-48
在20世纪的传播舞台上,电视堪称是最夺目的明星了,在它诞生后短短几十年里,无论是制作技术、生产出的节目的数量,还是电视节目的质量,都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我们看到,电视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向大众传达着新闻信息,也向他们提供了娱乐。电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它宛如魔术师手中的魔棒,变换出五光十色的光环,萦绕着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套用麦克卢汉的那句名言:电视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畅想     
秦超 《军事记者》2010,(8):60-62
(一) 有一些地方,总让人魂牵梦萦:有一种精神,会让人热泪盈眶。 西柏坡,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小学时就从课本里读过它;长大后,在无线广播的电波里、电视镜头的画面里、专家学者的报告里,无数回听到它、看到它。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改变,它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同时也让我们能够更快地了解社会的转变,同时人们也在寻求电视在其他方面的功能,由此电视娱乐节目产生了。娱乐节目的产生,让电视的功能更加丰富,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与此同时,我国的娱乐节目开始出现同质化的发展倾向。本文主要对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娱乐节目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于体育节目爱好者来说我们总是能看到体育比赛的现场实况转播,同时也能领略到解说员现场解说的风采。我国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解说事业经历了由最初在收音机里听到比赛,到电视里看到比赛的发展过程,当然国外的电视转播要早于我国,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总是认为解说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体育比赛的脱口秀,这种脱口秀就是原来没有画面的脱口秀到现在有画面配合的脱口秀。一场好的解说不仅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也能让我们有娓娓道来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5.
姜红 《记者摇篮》2006,(6):61-61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清晰电视很快就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去年春天,奥斯卡晚会第一次用高清晰技术播放。结果好莱坞负责化妆、背景和灯光的专家们说,“脸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像火山爆发一样吓人。”它的清晰度之高,“开始时真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它的图像实在太清楚了”,“哪怕只有一条凌乱的发丝,观众都能通过高清晰电视看得一清二楚”。高清晰电视显示的图像比普通电视要大,同时清晰度也几乎是普通电视的5倍。这就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更高了,因为高清晰电视会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想让观众看到的一面,幸好现在我们还没有采用高清晰电视,不过…  相似文献   

6.
李幸 《现代传播》2005,(2):78-79
什么是电视 ?我从 1996年开始研究电视以来 ,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当初这么一问 ,不知不觉一晃都快过去10年了 ,只是于今还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更准确或者也更学究气的表达是 :观众要从这个放在自家居室里的闪闪发光的屏幕上看到怎样的东西才好 ?曾经 ,这个屏幕给人送来的是过去一般要到电影院或剧场里才能看到的东西———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兴奋、激动 ,足不出户就可以一饱眼福。后来 ,通过这个屏幕 ,我们看到了更远处的东西———远至人类的登月。遗憾的是 ,以上早期的电视图景被再后来做电视的人的五花八门的实验淹没了。吾生也晚 ,…  相似文献   

7.
本刊荐言     
单文婷 《视听界》2010,(4):18-18
新世纪又一个十年里,我们所熟知的媒体格局也许将天翻地覆。美国《时代》周刊预测下个十年的十大思想,其中有一条是“电视拯救世界”:电视仍然是我们身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电视革命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且,移动电视、摄像机和网络让电视的传播渠道和节目内容更加民主。  相似文献   

8.
崔凯 《青年记者》2000,(6):38-39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对电视媒体意味着什么?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正过着黄金般的日子:它像少年般地无忧无虑;像青年般地活力四射;像中年般地豪情满怀,可就在这岁月流金的时候,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斜刺里杀了出来,看到它年轻气盛的样子,电视媒体突然问有了一种迟暮之感,强抑着惊恐,大家开始打量这个“老四”到底是哪路神仙。结论让人喜忧参半:互联网不是我们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9.
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你问80后、90后的年轻人最近在看什么电视,他会告诉你,他最近基本上不怎么看电视,有喜欢的节目和电视剧都是从网上找来看的.而社会上热议的新闻事件,他也都是从微博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0.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彦平,证明在中国,一位成功商人也可以是一位思想上的巨人。说实话,我看过的经管类书籍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太有名了,比如冯仑、王石、潘石屹这类成功人士声名显赫,不仅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他们,而且在微博里也能看到他们的闹腾,互相打情骂俏,看微博都看烦了,又有什么必要再看他们的书?  相似文献   

11.
尽管电视是全球化现象,但它仍旧作为一种地域化的东西由家庭或国内受众享用。电视普及速度非常快,我们对于电视的经验不仅在于我们看到了什么电视节目,而且在于我们生活中如何利用电视。而理解另一种文化中对电视的使用和体验是很难的。肥皂剧这个词汇在电视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这个词在不同的电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对西方的很多学者来讲,最纯粹的肥皂剧指每天或每周固定播出的连续剧;节目以某个社区为背景,把有了结论但又永远不会结束的剧集编辑在一起。当前的这些肥皂剧有着40年甚至更多年的不间断的历史,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儿童每周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平均为22小时。在这宝贵的1320分钟内,孩子看到的是数百个暴力打斗的镜头和性爱画面,除此就是那些没完没了的推销卖不动的产品的广告。除了睡觉,美国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了其他一切活动。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因为电视是一种客观存在,况且它还有不少积极的作用。我想,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您与电视到底谁控制谁?电视本身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具威力的传播媒体,但父母应完全具备驾御它的能力——要让电视成为我们用以教育子女的一种工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能  相似文献   

13.
立纲 《青年记者》2001,(6):17-18
假设你生活在济南这个并不前卫并不新潮甚至还有点落伍的城市里,当你路过杂乱拥挤坎坷不平的师东路时,你根本想不到,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传媒巨头会在路边等着你的光临,这里有一家大学女生最爱逛的小饰品店,店门上方的牌匾上有“派拉蒙“三个隶体汉字,角落里还有连锁店的小字.论起身份来,这家小店顶多是传媒巨头维亚康的曾孙公司.而另一家音像书店里,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的各类VCD是最吸引你孩子的东东,当你晚上看电视时,一不小心又会看到这些老外巨头们提供的节目……是的,巨头就在你的身边,下面让我们来数数这些巨头们在国内大陆留下了几多芳踪.……  相似文献   

14.
怎样捕捉、筛选素材和题材?对于我们文学作者来说,首先要克服“熟视无睹”。一些初学写作的朋友看到别人发表的作品时,往往叹息:“这样的人物我们单位也有!”“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呀!”是别人写了,而自己却没有写。问题就出在“熟视无睹”上面──让很好的素材白白地从眼皮底下滑掉了。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不论工农商学兵,不论老中青,谁没有生活呢?而且我们还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新鲜事物天天发生,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和提炼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使它成为能够建造“…  相似文献   

15.
电视语言     
研究这个问题的最好地方当然是在电视前,屏幕上,画面、音乐、解说、声音构成了新闻、电视剧、教育等各种节目。首先要明确的是,画面和音响是一种媒介语言,选择、控制它们是我们制作电视节目时最主要的工作。正如写作本文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组织句子,摄制组也要选择和组织电视节目的基本元素——画面、音响。但是,电视和文字在这方面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在电视节目中找不到什么动词、名词的对应物,同样,书面语言也没有什么同特写、叠化完全一样的变体。电视是有自己语言的独特媒介。让我们打开一架电视机,调到一个商业台,把转瞬即逝的画面定格。瞧,画面出现的是一个20多岁的少妇,地点是在一个现代化的厨房里。此时,她正从两个大购物袋里掏东西。少妇身材苗条,穿戴大方漂亮,上着一件宽松合体的象牙白衬衫,脖子上戴着条黄色围巾。我们还看到,她笑容可掬地从购物袋中掏出“阳光”牌洗衣粉。购物袋后面是一架颇为新潮的触键式电话和一  相似文献   

16.
<正>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黑龙江新闻联播》获得了电视编排类一等奖,这个奖项既是对媒体记者的肯定,也是对编辑人员辛勤付出的褒奖和赞誉,同时也是对黑龙江广电局领导和黑龙江电视台领导多年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一种结果肯定。这个奖项让我们看到了编采人员的努力追求新闻境界,创新作品形式,不断提高作品影响力和实践力的一种精神。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总结这个编排作品,并从中找到值得借  相似文献   

17.
对我们来说,电视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东西,带给我们信息、娱乐,也悄悄地给我们提供一种导引,几乎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因此,电视这种现代化传播工具本身的变化,它的工作质量的好坏,它的变革,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全体成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可否认,在中国电视四个字上,负载着太多的赞赏,太多的宠爱,太多的抱怨,太多的期待……那是一种评价,给电视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自我调整的参照,是人们对中国电视如何在改革大潮中完善自身的一种激励和导引。电视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自身在或悄悄或彰明地变化;人们在收看电视的同时,在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件衬衫标价为3000元。一位顾客反复看了看,说,这个标价是贵了些,如果是1500元左右,我们还是可以承受的——这是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电视传媒的文化转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代电视传媒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摆脱了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蒙昧状态,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被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进程同时也有可能使得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按照“文明的断层线”进一步区隔开来,而所谓的“全球性电视文化”也将仅仅只是停留在各个文明具有交集的较浅层面上,这使得我们在引进和输出优秀电视节目与形态的时候,必须对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的内核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20.
我们习惯于用节奏描述音乐、体育,用这个词作为度量人们生活尺度。“节奏”这个词现已不知不觉走进了电砚圈中,因为电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如此之大,当生活中充满着节奏时,节奏在电视中也无处不在。一、栏目的节奏1.宏观节奏90年代进口大片的引进,冲击了中国的电影人,也同样震动了电砚人。好莱坞式的电影节奏给我们以启迪:中国的电视发展拥有自己的土壤和生存方式,我们在创造着自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迟早要和国际传媒接轨,这个系统中东西方的两种文化,势必要兼容。电视在中国已经成为“文化快餐”,因此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