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各个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由于客观世界有着普遍共同的规律,而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另外,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中。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以泉州文化中提线木偶、海丝文化为例,分析文化交流传播的措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回回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蒙古贵族的西征和东征,13世纪欧亚大陆的人群流动空前活跃。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被迁徙的人群带入了新的地区,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回回民族就是在元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新族群,其影响在当时就已波及域外。对此,元代的高丽国史籍有着比较充分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一、汉族文化及汉族民间舞蹈的概述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其丰富。汉族更是一个兼并包容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为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华夏族以及后来的汉族在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形成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汉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这些由迁徙和吸收而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迁徙史诗是哈尼族文学史上的明珠,记载了哈尼族在迁徙中逐渐发展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质。通过对哈尼族迁徙史诗民族认同功能的分析,更清晰地认识迁徙史诗在哈尼族民族主体精神建构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地缘文化属性,它的风格变化直接取决于地域风俗特征的变迁,而风俗又是民间艺术生长与繁衍的先天母体。鄂东在长江中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多种风格相互融合的倾向。故而考察鄂东民间艺术的风格必定要考察其历史上民族迁徙和移民背后的风俗变迁。本文试从鄂东的地理位置、早期的民族迁徙和明清移民历史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鄂东民间艺术变化的历史原因以及在这种历史变迁影响下民间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探讨其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并对陕西商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照了西口回族文化的变迁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它衍生出来的环境,始终在贵阳不同时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郡国并存、土流并治的格局,助推了黔中地区人类早期城邑聚落的萌芽。魏晋之际大姓势力的崛起,频繁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为贵阳地区早期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唐代推行羁縻州制,从制度文化上给予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唐武德三年(620年)在今贵阳地置矩州,一直延续到宋代,直至明初建省,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南华县五街彝族罗鲁人主要是“武”支的后裔,在其定居、发展的过程中,各宗族、各姓氏迁徙频繁,相互混居、融合,发展成为罗鲁人。罗鲁文化是土著与外来民族不断迁徙、流动,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的,同时吸纳整合了部分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彝族的文化,使五街彝族地区成为多元文化共存区。这些文化对彝族罗鲁文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促使彝族罗鲁文化不断发生变迁并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文化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表现在艺术特征、乐器形制规格、传承发展等方面,这是由于作为迁徙而来的民族后裔,在迁徙过程中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民族环境产生的融合变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13.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借词是民族文化交流在语言中的直接体现.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与这一民族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并由于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而对语言产生不同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府外交和战争;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文化以及长期的中外物品、科技、文学艺术的交流,对中国的儒学、道家、民间文化、宗教、民族构成、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都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以现代主体意识的弘扬为主旋律,以文化自觉性为前提。提高文化自觉,必须以积极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提高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深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间关系的认识,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和传统性、文化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林红 《海南教育》2009,(3):28-28
海南是一个黎苗民族的积聚区.对语言的认知有自己的特点.而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等.近年来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对海南的英语教育也起了推动作用.这决定了我们海南的英语教育者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海南是一个黎苗民族的积聚区.对语言的认知有自己的特点.而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等.近年来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对海南的英语教育也起了推动作用.这决定了我们海南的英语教育者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缺指的是两种异族文化相互缺少对方文化所拥有的文化成分。这种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个不同民族之间。不了解文化之间的空缺 ,跨文化交际就不可能顺畅 ,异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就会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19.
“误解”一方面会对文化交流双方的自我确认与相互认同起阻碍作用,产生文化负值。另一方面,“误解”也强烈刺激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本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摆脱危机困境的契机与支撑点,因而也富有独特的创造性文化意义。“误解”的积极意义常因其负影响而被不加分析地冷漠、忽视了。我们需要对“误解”作出全面、确切的文化界说。本文认为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与多种文化日益融聚的世界文化转型之际,“互为主观”应成为文化交流的前提,同时也成为消除、减少“误解”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各民族人口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迁徙和流动,必将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由于随家庭迁徙和流动的儿童和青少年进入流入地学校就读,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学校便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冲突和交融的典型缩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学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及文化内化三个层面。学校多元文化交融的路径有四:调动多方主体,营造多元包容环境;倾注人文关怀,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