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神秘文化出版物。全国性的“周易热”、“算命热”、“特异功能热”,再配以国外翻译过来的大量析梦学、星占学、血型学等书籍,形成了一股现代神秘文化的热潮。各种有关面相、手相、星相、断梦、易卦、特异功能等出版物,一时成为书店和小摊的抢手货。如何正确估价这出版物,如何对待当前这类出版物的出版工作,这是出版界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撰写“出版史”的任务在“文化热”激荡下提出近年来,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和“学”研究的普遍提出。如出版界提出修“出版史”、写“出版学”;编辑们倡议搞“编辑史”、出“编辑学”;做秘书工作的立志编“秘书史”、“秘书学”;写作学会呼吁建立“写作史”、“写作学”;新闻工作者因资料齐备,则先走一步,目前已出多部“史”“学”著作了。这种倡撰“史”“学”之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近期我国出现的“文化热”之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浪潮澎湃的回声。和它种学术一样,“出版史”研究课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3.
畅销书制度及其对图书馆工作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图书馆学刊》1993,15(5):25-27
近几年,图书市场潮来浪涌,热门书此起彼伏。比如1991年,“汪国真热”席卷全国,出版界、新闻界和文艺界先是“捧汪”后是“倒汪”,弄得热闹非凡。1992年又推出了大腕作家王朔,誉为文坛的“青春偶像”大力宣传。有人从这热门书的快速更替,很快联想到了欧美瞬息万变的畅销书排行榜,看出一点西方畅销书的苗头,甚至预言中国也会出现畅销书制度。本文即对畅销书制度作些概略性的介绍,并分拍其在我国形成对图书馆工作所带来的启示和冲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词语。这股在大江南北刮起的“山寨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字眼活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页等媒体之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且实实在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进而演变为一种“山寨现象”。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近几年图书出版有什么特点的话,我想,出版界同仁经常“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或者,说得难听点,干脆叫“赶时髦”、“追浪潮”、“凑热闹”的趋热现象,恐怕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吧! 武侠热、琼瑶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丛书热、纪实小说热……,哪怕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也能信口说出几个“热”来。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版界又接连出现了多种出书热点,现列举几种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破天荒”的轰动效应———浙江教育出版社电视广告是非论陈鹰1996年的12月4日晚,中国出版界发生了一起“破天荒”的事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之后的“黄金时段”,播出了一则出版社形象广告———浙江教育出版社: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教育———立...  相似文献   

7.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界出现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图片”热潮,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进入21世纪,这股热潮不但没有退缩的迹象,反而大举挺进学术书籍领域,并且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如果说通俗读物里出现大量图片并不奇怪的话,一向属于精英知识分子阅读对象的学术书籍也出现图片热就有些耐人寻味了。笔者认为,学术书籍插图热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定的时代需求、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它不但是一种对图书概念、图书历史本身的回归,更是一种革新、一种进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回归。由于自然科学类书籍必须要使用插…  相似文献   

8.
“趋热”,是近年来我国出版事业中出现的一种令人注意的倾向。所谓“趋热”,就是哪一方面或哪一学术领域的著作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争相购买的“热门”,很多出版社或很多编辑就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向这“热门”涌来,于是使这“热门”或刚刚见热的“门”愈加地热起来,一时间造成一个轰轰烈烈的出这类书与购这类书的面局。  相似文献   

9.
关于出版“名人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版“名人书”的问题,在出版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曾一度众说纷纭,沸沸扬扬。然而,直至目前,出“名人书”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并未消失或减弱,而且有愈益增长的趋势。实际情况表明,这一产生于“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是很值得研...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年出书品种已达30多万种,图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新闻出版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也不必讳言,出版界随之出现了一种乱出书、出坏书的不良习气。学术“八卦”与文化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还很严重,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我指的不是印数和码洋,而是出版界通过自己的产品,为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提供了营养。当时的出版物几乎左右着社会思潮的走向,大量的中国古籍掀起了“文化热”,大量的翻译书籍掀起了“西学热”。当时“畅销书”的观念并不清晰,但凡是好书都能成为畅销书。  相似文献   

12.
在出版界研究自身学问涌起热潮近7年之后,我们却看到一种很是奇特的学术现象:至今,有关“编辑学”的研究论文逾千篇,研究专著亦有数十种。然而,却居然没有一位学者写出与“编辑学”相毗邻的“出版学”来,甚至连它的研究方向和应有的内容亦未向社会公开过。这种“学术偏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索——尽管学术界、出版界早就对“出版学”的创立的议论纷纷了。据《出版发行研究》1991年第3—5期所搜集的《出版专  相似文献   

13.
书业内外     
出版单位要成为策划公益图书的主体;限塑:出版界也要听令;谁来救赎网络“文贼”;肤浅的“学术八卦”缘于肤浅的文化市场;为什么没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帝王将相热能挺多久讲坛节目遭遇题材瓶颈;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散文类图书在书肆上一直畅销不衰。受了读者的鼓舞,出版界也在努力地拓展着散文类图书的新天地。在这股波澜壮阔的散文大潮内,虽然泥沙俱下,但我们仍然得承认,中间产生了相当的具有阅读、收藏与学术价值的散文文库、丛书和单行本。 就我所见,“漫说文化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知识出版社)、“百家散文书系”(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等,就编选得极有眼光和特色。“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得较早,虽然未以“散文”命名,却是地道的散文读物,丛书的选编,借用比较文学里的“主题学”概念,以散文的主题来分类  相似文献   

15.
“买卖书号”,这是一段时期以来,在出版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一种畸形现象,虽然出版管理部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其仍常有“暗流”涌动。这种现象令许多出版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愤慨。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出版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出版单位冒着有可能被停业或吊销社号的危险挺而走险?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买卖书号问题也是如此。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 从口述史料在历史纪实著作中的使用到口述史的大量整理问世,敏感的新闻媒体在近年已经不断地以“时髦”、“火爆”这种耸人听闻的语言来形容出版界这一热潮了。但就口述史学界而言,虽然学术事业的体制化和规范化受到重视, 对中国口述史活动的评估和基于这种评估的实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热”“人文精神”讨论渐渐淡去之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兴起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热潮。而从陈平原、罗志田、正、况森、桑兵、章清、刘龙心等人在学界流传颇广的作品来看,当前民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显著精神特征乃是试图通过考察那段学术转型历程,为当代中旧学术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伟岸“学统”,  相似文献   

18.
《热风学术》的主题是文化研究,并且是“中国的文化研究”,打开书页,闻不到那种后殖民时期的新学术殖民气息,而能看到的是对“中国问题”的关切。房地产与城市空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状况、中国改革物语、超女现象与大众传媒、汶川地震观察……这些主题互相之间缠绕渗透,绵密的互文关系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反而会有些担心,不多玩点理论,不多制造点学术时尚感,怎么吸引眼球?编者自述,“以‘学术’方式关注当代中国”,我的理解是,务必突出文化研究——打引号的“学术”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作用”这个词有点危险,大概是“纯学术”研究避之唯恐不及的。现代学术逐步变成产生于学院,消化于学院的一种东西,也可以被定义为消费品,其消费品格充塞着行业潜规则,一荣俱荣,一损皆损。但文化研究出现以后,这种格局据说要被打破,因为文化研究的本义,就是反对那一套学院分工制度,用各种不拘一格的方法、理路,切入当代生活的种种问题,它是一种“游击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奉献给21世纪的礼物。出版界一些人士称它为:“一座巍峨的书城,几代学人的丰碑。” 自1995年眷,《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开始启动以来,已历经了2年,大典的各种基础写作工作与框架大部分已进入了操作阶段。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编纂有5个宏大的目的。①集20世纪学术之大成,全面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精华。②全面回顾、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宏观检阅各学派、思潮、理论,反映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份量和价值,为后人提供  相似文献   

20.
作为21世纪初图书出版界令人瞩目的大事件,“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畅销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图书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不但为其出版单位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更间接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复兴。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以及在国内文学市场的开发和运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