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个体知觉的状态;而Barsalou(1999)的知觉符号理论提出,知觉系统与认知系统一样,也能对信息进行知觉,其表征方式是知觉符号。所以知觉符号理论打破了命题符号理论对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限制,赋予了多媒体教学无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都在告诫我:不要随便答理陌生人,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我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危险,外面的世界不可信任。可是昨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促进机制,逐渐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深入探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揭示歧视知觉"如何"及"何时"影响生活满意度,选取北京897名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教师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3)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受到教师支持的调节,相比低教师支持水平,中介效应在高教师支持水平的流动儿童中更显著。研究结果启示,为提升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一方面需要降低歧视知觉和提升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增强其领悟和利用教师支持的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觉通过联想的方式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整体经验,也反对理性主义将知觉经验归入先验主体的判断。但是,梅洛-庞蒂指出活生生的身体在获得知觉经验的具体操作中,应以通感的方式作为身体知觉的原初作用样态,以一种整体性的、融合性的实践方式与世界、他人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重返现实和获得知觉的本质。因此,通感是身体获得原初经验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遭遇陌生人     
穿行在这个世界上,遭遇陌生人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你若紧闭心门,冷眼观之,则陌生人永远是陌生人,你看到的只能是一个个背影;你若热心以待,与人为善,则陌生人很可能就会变成朋友,而你也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更多美好。  相似文献   

8.
诺伊在《知觉中的行动》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知觉的"感觉-运动理论",他指出知觉并非某种内在过程,而是一种行动,即对身体运动与其引发的感觉变化之间所形成的"感觉-运动图式"的掌握与实践.对于这一理论,存在诸多的误读与反驳,它们集中在三点:对感觉-运动技能的误解;对知觉二重性的误解;以及对知觉现象的内在结构的否定.通过辨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这些误解背后隐藏着一种传统的"图画式"或"快照式"的知觉观;而诺伊理论挑战了这一观念:知觉现象是当下透视性的表象与感觉-运动技能所赋予的"可获得性"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结构性和虚拟性.一个问题是,现象的结构包含着无限循环的威胁,而解决的方式恰恰是在感觉-运动理论所开启的新视域中重新思考知觉与行动.  相似文献   

9.
知觉模式是主体组织知觉材料的方式和潜在框架,在中国现代文学生成过程中,知觉模式是重要同时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随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新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示技术等的影响和塑造,变化的知觉模式参与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呈现方式和想象空间。回到知觉模式正发生变化的现代文学创生期,能够捕捉到其中的转折痕迹。梁宗岱和卞之琳呈现出过渡期特有的两种有着根本差异的知觉模式,梁宗岱坚守古典知觉模式:有着认知雄心的主体试图将分散的对象综合为统一的整体,力求接近情感、哲思、宇宙深层中永恒的"脉搏"、节奏;卞之琳则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知觉模式的特点:消散的主体,面对着破碎、纷杂的空间、时间等片段化知觉经验,从电影等新的技术形式中汲取资源,已然放弃了追寻能够把握整体的节奏,代替的是"视线的戏剧"——一种介于传统戏剧和个人冥想之间的新诗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人潮汹涌的世界里,你永远无法独行。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各样的事情,你的身边经常会有陌生人出现。可由于羞怯、内向、孤僻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总习惯与陌生人划清界限,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其实,和陌生人说话,你可以发现自己身上还缺少哪些优秀品质;和陌生人说话,你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和陌生人说话,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美好。不能错过的陌生人@米子 @邹艳  相似文献   

11.
"世界咖啡"汇谈是指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开展建设性合作对话的特殊谈话方式,强调在尊重参与者多元性和个性的基础上,采取主动对话与交流的轻松方式来实现不同意见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激发不同的创新点,同时在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中形成共识。"世界咖啡"汇谈具有改变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角色、尊重被培训者的多元性和个性差异、改变以往被动式培训模式等特点。将"世界咖啡"汇谈运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应正确选择"世界咖啡"汇谈、精心设计环节、恰当提出主题和重要问题、合理主持"世界咖啡"汇谈。在"世界咖啡"汇谈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培训师资的自身素养,把握好汇谈时间,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态度,避免将汇谈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陌生人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序幕,是社会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关系和言语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徐州市区的陌生人称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重点考察"大姐"一词的被称呼对象和使用情况,发现陌生人称谓语与言语交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陌生人称谓语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语言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现代社会哲学认为,科学世界(scientific world)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基础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生活世界(life world)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用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的话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不可知觉的客观性",即人们永远也无法实际知觉和经验到这个世界本身,所经验到的只是以形形色色的概念原理、规律规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是指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所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其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结构,编制“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进而探讨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由态度反馈、强化评价、机会特权和支持指导四个维度构成;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从总体上看,女孩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高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发展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最初印象的作用育人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学会利用最初印象做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初次对人的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也会起着指导性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最初印象"。威廉·李卜  相似文献   

16.
教师隐喻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职业期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以及"参与中的伙伴"等是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师隐喻。通过对这三种教师隐喻的源起及其背后的喻意的分析,提出它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错误知觉.在教师聘任制问题上,过分强调安全机制使教师缺少危机感,过分强调淘汰和压力机制使教师缺乏安全感,都是对聘任制的一种错误认知."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集安全与危机激励机制于一身,追求在"安全"中制造"危机",在"危机"中提高"安全",是对教师聘任制内涵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18.
理念与实践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03,(4):F002-F002
理念一词系旧哲学之名词。理念的含义与观念同一。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观念是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是人思维活动的一种结果,比如人对认知对象的感觉或知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派认为,理念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随客观世界变化而改变原有感觉或知觉的。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演变造成了人类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演变,而信息方式的演变造就了哲学方式的演变,使得信息技术和哲学发展之间具有了紧密的联系。从总体过程来看,口耳相传的信息方式造就了"前哲学方式",文字和印刷的信息方式造就了"正统哲学方式",而电子信息方式造就的是"后现代哲学方式"。如果将哲学与其传播的媒介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哲学自身在风格和内容上的种种不同特点,例如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方式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哲学的差异。信息方式的变化之所以会引起哲学方式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作为我们接触世界的媒介,其变化必然导致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影响着我们的认识论。基于哲学就是认识论的道理,信息技术如果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即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由于哲学就是世界观,所以信息技术也就改变了哲学。  相似文献   

20.
"VR+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中的知觉经验提供一种技术性生成方式.研究基于"技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对戴尔"经验之塔"进行了重新分类与必要的拓展,从而为教育中知觉经验的技术性生成提供了"合法性"辩护.通过分析"学习者—VR技术"的闭环回路以及学习者与VR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了VR技术生成教育知觉经验的机制与原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VR技术所生成的知觉经验的性质及其教育学意义.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身体原初知觉经验"这一主题的挖掘和解读,可知VR技术生成的教育知觉经验并不能取代身体的自然知觉经验,进而建议VR技术的教育应用应恪守"合理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