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录贤 《新闻知识》2003,(12):50-51
提起拍摄领导活动,记者和读者的脑海里大多出现的是领导“铲土奠基”、“亲切握手”、“颁发奖牌”、“在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指指点点”、陪同的各级领导则“排排站”……呆板老套,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 贯彻中央精神、改进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用图片报道好领导同志的政务活动,让新闻图片这一直观的形式,为树立党委政府和领导同志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已成为媒体改进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陈智勇 《新闻实践》2013,(10):65-66
“中国梦”报道是近期各级党报的报道热点。怎样报道才能引起读者兴趣和关注?衢州日报打好内容创新、版式创新、文本创新等“组合拳”,力求让重大主题报道回归新闻原点,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毛索 《新闻窗》2009,(3):45-46
会议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热点和难题,做好“两会”报道是党报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级媒体都将“两会”作为一个重大的“战役”来对待,“两会”报道已成为各媒体展示实力与特色的竞技场。以“两会”为契机,各媒体从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手段等方面都不断地在进行创新和突破,亮点频出,而关注民生,追求鲜活生动的“三贴近”风格则成为众多媒体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枯燥、生硬、记者不好写,读者不爱看。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成为近年来新闻改革创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好经济新闻,让百姓爱看、大众接受呢?笔者认为,将经济新闻“民生化”就是一条创新的可行之路。 把经济领域中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5.
孙鹏 《新闻实践》2005,(8):45-46
在我国传媒市场,党报所具有的影响力毋庸赘言。怎样让党报更好地贴近群众、增强市场影响力,已成为传媒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多,党务政务信息、政策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新闻,而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到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实属不易。因此,党报必须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以丰富翔实权威的内容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6.
反映工作、指导工作.是党报的重要功能.所以工作报道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和“主阵地”。工作报道组织得如何.影响甚至决定着一家媒体的质量和品位。正因为如此,党报党刊都十分注重探索研究工作报道的方式方法。然而,勿庸讳言,从现实情况看.工作报道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特别是在增强工作报道的新闻性上.还应投入更大的精力.拿出更具体的措施.使受众更加关注工作报道.让工作报道成为指导工作的航标.成为展示成就的平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报道的方法也要改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传统单一的“春种、夏管、秋收、冬修”四季歌式的报道形式已不适应农村经济新形势的需要,如何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农村经济新形势,改进农村经济报道,服务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是当前新闻媒体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丽江日报》立足区情,抓难点、抓热点、抓亮点,在改进农村经济报道上作了积极的探索。 抓难点。在农村经济工作中,总是有一些长期存在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往往成为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和重  相似文献   

8.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余晓林 《新闻世界》2009,(8):114-1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也一直成为各类媒体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做好经济报道,对应对危机、提振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较强,目前.许多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经济报道往往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报道程式化,工作味浓,鲜有创新;二是堆积材料,罗列数据,枯燥乏味;三是宣传经济工作,远离群众生活,缺乏高度深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宣传的艺术,增强经济报道的新闻性和可读性,让经济报道“鲜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0.
重点工程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有关重点工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把握重点工程报道时,往往从“传播者本位”出发,单向传输方式较为普遍,而读者的需求常常被忽视,从读者的视角切入很少,工作的角度比较多,业务性强,视野不广。党报的重点工程报道应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开阔我们的报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11.
政务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一直以来就是各级党报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为政务报道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各级党报工作者改进政务报道丈风更加具有紧迫性。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在政务报道改革创新方面积极探索,从精简政务报道着手,强调政务报道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突出一个“新”字,最终回归新闻本源,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党和人民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日前说:经济报道是特殊的生产力。在“扩内需、保增长”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当前形势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报道这个特殊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民信心,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安全度过经济寒冬,成为新闻界共同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以为,记者应该加强“政治、业务、思想”等三个方面的素养,从而保证经济报道更好地为“扩内需、保增长”服务。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历来是各级新闻媒体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感到头痛的问题。会议报道处理得不好,不是得罪了“公”,即领导不满意,就是得罪了“婆”,即读者有意见,真是“公婆”好当,“媳妇”难做。如何改进会议报道?笔者谈一点肤浅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赵洪杰 《青年记者》2016,(25):60-61
作为学习其它地区的报道,省外报道让党报读者不出门,就能探索其它地区的发展规律,丰富自身的发展思路,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撷取的“他山之石”越多、“攻山东之玉”越准,越能受到读者的关注,越能在读者的心里留下长久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不仅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党报尤其是地市报的新闻宣传创新明确了重点和目标。那么.舆论监督报道作为党报新闻宣传中的一部分又应该怎样去实现“三贴近”呢?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要改进党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实现“三贴近”办报,必须减少各级机关的工作、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这种观点未免偏颇。党报的这类报道之所以不太受人们的欢迎,关键是我们的报道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不实、内容空洞,缺乏信息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而不能简单地靠压缩或减少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信息的载体。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行情发布与分析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最常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济报道的三大组成部分(经济工作报道、经济生活报道、行情报道)中,行情报道在很多报纸上,总量一直居于末座,在版面处理上也是“轻描淡写”。 是读者不需要通过报纸了解行情吗?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1996年5月,我们做了一次读者调查,在“您最需要但晚报较短缺的内容”一栏中,有5条可供选择填写,结果36.52%的读者选择了“行情”,比例为第一。事实证明,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行情与社会成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以至于过去人们看起来枯燥的行情数据和曲线,正被越来越多、越来越热切的目光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进一步改进要闻版报道内容和版面编排形式,多年来一直是各级党报苦苦探索的—个工作重点和难点,但始终没能走出长期来已经形成的固有框框。在内容上,文难短,样难变.难以突出新闻,致使读者不爱读不爱看;在形式上,“死、硬,板”,呆板、枯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