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政治家和政治学者就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上为整合政治冲突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在中国,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冲突研究始终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政治冲突的涵义也处于不断的跃迁之中。本文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中,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道家政治文化为基点,运用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术语,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了新的探析。对道家政治文化中所蕴涵的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做了纲要式的厘定和梳理,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中国逻辑史研究时,学者大多从形式思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亦不能忽视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先秦诸子对"类"概念同异的辩证分析,为"推类"的进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具体推理过程中,对"推类"前提的辩证考察更是彰显了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逻辑思想的影响。因此,考察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推理思想,而且能全方位地展示古代先人的思维表达艺术。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6.
礼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本文藉由探讨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寻求诸子的乐教观点之差异,寻求适合当今社会环境及多元文化下的音乐现象和理念,以期在经济飞速发展但精神贫瘠的今天,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追寻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先秦邦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是在我国先秦时代持续不断的“并国”、“兼国”、“服国”的过程中发酵、萌芽、生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所表现出的远天道、重人道,重征伐、尚甲兵,重霸道、尚兼并,重纵横之术、尚攻伐之道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思想史,尤其是中国先秦邦交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虽有其不足,但蕴涵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和积极的建构意识,即对人治观念的深刻批判、对法律至上的热烈推崇、对政治腐败的强烈忧患和对政治改革的积极倡导等可资当代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创生了极为丰富的原创性教育思想,这些具有历久弥新生命力的原创性教育思想对于丰富中国教育理论,指导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曾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分析其促生因素,挖掘其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历史的智慧,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0.
儒、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对政治秩序问题思考最深入的两大流派。两派的共同点在于:高度认同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政治的有序;追求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统治者特别是君主在政治秩序产生、建立、维系中的重要作用等。两派的主要差异有:法家强调政治秩序的实力基础和利益性,儒家强调政治秩序的道德性、情感性;法家强调用强力手段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则强调以道德为主要方式和手段来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强调政治秩序中的和谐性,法家则强调政治秩序的统一性;儒家强调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找平衡,法家则强调强力压制、消除矛盾等等。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基本立场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突发性群体矛盾呈现上升趋势.突发性群体矛盾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发性群体矛盾从根本上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是解决突发性群体矛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古代散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曾有过几个奇峰突起、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时期是散文创作的一个极其繁荣辉煌的时期:几部历史散文巨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对于后世的叙事文学、传记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对我国后代散文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先秦是中国史学产生的时代,也是应用史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应用史学经历了以僭“天命”为依托的史政不分;以冒“礼”为依托的史官职能专业化;以“仁”、“霸”为依托的实际应用等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天命为经、以礼为纬,以仁、霸为节的应用史学实践体系。中国应用史学的先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彩霞 《教育学报》2002,(11):35-37
通过学科课程结构改革 ,积极思考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活动来拓展延伸课堂教学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动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学者囿于“五帝之世民无姓,贵而为官者始有姓”以及“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的观点,先秦时期的庶人没有姓氏的说法几成盖棺定论。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的“姓氏”并不仅仅只是“世官世邑”的贵族们的特权。先秦时期的庶人与贵族虽然在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两者共同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发展模式中,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有着相似或者说是相同模式的血缘组织,因此在作为家族组织的标志的“姓”和“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庶人阶层也是有姓和氏的。  相似文献   

17.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18.
许多先秦学(史称先秦诸子)在研究管理问题时,认识到了民众是管理之本,管理要重视和爱护民众,并依从民众的意愿去推行管理,才能顺利实现其管理目标,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19.
汉赋发展历程中,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值得关注,即赋家在写赋的同时又在批评着赋。它体现了赋家内心的思想冲突。传统文化思维程式的提醒和新的文化思想实验结果所产生的诱惑,使得赋家处于矛盾痛苦的境地。赋家的内省和自我谴责实际上昭示着观念形态的重大变革。当人们逐渐消解传统政治道德观念对文字表述的唯一把持地位时,文学散文产生了。而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志趣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虽然这一思想没有达到理想的启蒙主义高度而终于为唐宋人扼杀,但它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