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 ,风云变幻 ,历经沧桑 ,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 ,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2 编者的意图 :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 课程目标认知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大洲和大洋”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从本节开始 ,进入了世界地理知识的教学。本节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 ,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又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 ,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三、教学设计思想“大洲和大洋”从海陆轮廓讲起。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上的地球卫星照片和课本插图来认识海陆轮廓…  相似文献   

3.
Ⅰ."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学构想(人教版)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为将来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打下基础,让学生建立起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从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到七大洲、四大洋的特点和分布,内容前后连贯,结构清晰,并配多幅插图,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世界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也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认识区域”的开篇,内容承前启后,方法具有导向作用.亚洲的选取,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与旧版教材相比,尽管亚洲部分均分为两节,但因新版课标变化,学习内容减少,着重强调自然环境特点.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认识区域首先从“位置和范围”开始,这正是亚洲第一节的内容,也是新课标“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结构 "陆地和海洋"部分包括两大板块内容——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该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是:①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②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章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是从海陆分布和地形两个方面将陆地、海洋有关甜识结合在一起辨述。“大洲和大洋”一节,先从给学生一个有关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整体认识——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入手,进而分别讲述陆地和海洋的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其中介绍了有关陆地和海洋的一些基本概念,但仍以形成大洲,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节《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了解、认识、研究地球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地球有关联的知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2.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 ;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二、教学重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三、教学难点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四、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 ,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  相似文献   

14.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15.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该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的影响非常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地球的运动"深受命题者亲睐,因为这一节内容多计算,是客观题的最佳选择,且难度易把握,题目还可千变万化。但地球运动内容非常抽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很多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想象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更不用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地球的运动"这  相似文献   

17.
刘宇 《地理教育》2014,(1):24-2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修订版课标中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由于亚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个洲,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按照“选择我们所在的区域”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亚洲作为大洲学习的案例。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改动较大,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从亚洲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节内容。  相似文献   

18.
海陆变迁是继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及其地形特征之后的又一基础自然地理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真实情景,我们选择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使之完全动态化,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分析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难点 1.全球海陆面积分布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和大小。 2.大陆、岛屿、大洲;海、内陆湖泊、陆间海、海峡的概念和判读。 3.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教材特点该节教材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内容。读图量大,知识点多而枯燥,概念多易混淆。但该节教材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