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有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实验往往易失败,学生不理解,教学效果不好。 笔者在做实验时,采用了下面的做法。 一、材料 取透明水盆2个(玻璃或塑料),小橡胶管一条(约60厘米长),带橡皮塞(中间有孔)的烧瓶一个,集气瓶一个,细玻璃管(或竹管)一段约3厘米长。 二、制作方法 把橡皮管的一头套在玻璃(或竹)管上,再将玻璃管(或竹管)的一头插进烧瓶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做固体的热膨胀的演示时,给铜棒加热要用酒精。棉球点燃,方能明显看到指针的偏转,这样需要不少的时间和实验材料(酒精),我们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简单易懂的气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四川井研县电教站雷安良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如不通过实验,学生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不易理解,达不到教学目地。笔者采用了下面的实验装置进...  相似文献   

4.
一、气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易拉罐饮料筒的鼓、瘪现象,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本实验装置是利用废易拉罐饮料筒加工自制的。在常温下稍被压瘪的密封饮料筒内,装有空气,当把饮料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筒内空气被烧热,体积膨胀,筒壁被压瘪的部位被膨胀的空气顶起来,使饮料筒恢复圆筒状。当把胀圆的饮料筒放入冷水中时,筒内空气受冷收缩,筒内压力变小,在筒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筒壁又被向内压瘪。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二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底烧瓶与带玻璃管的胶塞来做实验。以前的设计方案是将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端蘸一下水 ,插入烧瓶口 ,拧紧胶塞 ,玻璃管内就有一小段液柱。把烧瓶放入热水中 ,使内部空气受热 ,慢慢地就会发现小液柱往上升。把烧瓶放入凉水中 ,使其内部空气受冷 ,发现小液柱会往下降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水滴充当密封材料 ,并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 ,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是这一实…  相似文献   

6.
取烧瓶一支(不论什么形状与大小都可以),橡皮塞一个(要适合烧瓶的口径),细玻璃管一根(外径约6毫米),硬纸板一块,按下图所示,即可制作。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自然关于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探究 ,共安排了两篇课文 ,并设计了二则实验———关于气体的热胀冷缩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在教学中 ,关于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室缺少器材 ,而气体热胀冷缩实验现象不太明显 ,学生不容易体验到它们的变化。为此我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 ,使两个实验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自制教具 ,改进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1 )制作材料木板 (1 6cm× 1 7cm× 1cm ) ,小木块 2根 (2cm×1 5cm× 1 3cm) ,铜线 (BV42 长 1 5cm) ,导线 ,金属片 ,透明胶布 ,螺纹钉 ,扬声器 (最好选用音乐…  相似文献   

8.
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固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缩小的性质。 原理:利用小灯泡、电池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在开关处换上加工好的起辉器,当给起辉器内弯铜片加热时,铜片体积就膨胀,与另一端细铜棍接触,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当铜片冷却后,铜片恢复原状,电路断开,小灯泡就熄灭。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 (实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中有关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 ,是验证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还能说明热机是怎样点火和对外做功的基本道理。怎样做好这个小实验 ,对学生牢固掌握本节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演示 ,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制约 ,即一般中学的实验室中没有灵敏温度计 ,一端带有活塞且另一端开口的容器也难找到。另外 ,该实验中气体内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太小 ,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经过反复的对比与改进 ,终于取得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能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直观性强,对比明显,能成功解决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特性不易理解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11.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 )图 1①提环 ②橡皮膜 ③气嘴④球形玻璃瓶 ⑤排水嘴2 仪器特点及用途( 1 )特点①能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直观性强 ,对比明显 ,能成功解决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  气体特性不易理解这一难点。②构思新颖 ,造价低廉 ,使用安全 ,便于制作。( 2 )用途①验证空气的存在。②演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3 制作材料带提环的球形玻璃球 (球形漏斗的球形部分 )、带气嘴的橡皮膜 (上面画上眼睛 )、橡皮塞。4 使用方法①空气的存在堵上气嘴 ,打开排水嘴 ,将演示器放进水中 ,水从排水嘴进入球状玻璃瓶 ,橡皮膜鼓起 ,橡…  相似文献   

12.
固体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现象。由于膨胀或收缩的量很小,所以用肉眼观察不到。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装置,能显示上述现象出来,效果明显,同行们不妨试试。  相似文献   

13.
压缩气体液化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热现象”章节中的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操作方法为:在注射器里吸入少量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乙醚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乙醚。再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注射器内的气态乙醚又液化了。  相似文献   

14.
两省一市高中物理试验教材第三册(Ⅱ),将原验证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改名为研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其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都相应作了根本性的改动。如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由注射器中一段封闭的气体,改为烧瓶及与其连通的玻璃管中的空气;改变压强的方法由增加挂砝码的个...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以往常采用单导管式装置制取有毒气体,难免有余气逸出,危害身体,所以有的应做的实验就不做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对制取有害气体的装置进行了改进,把原来的单导管式装置改为双导管、双开关全封闭式和T形双开关或三开关全封闭式两种装置(开关可采用医用输液管滚动式开关,操作就更方便)。现以制取氯气为例,介绍如下,供参考。一、材料(1)浓HCl;(2)KMnO_4晶体;(3)MnO_2粉末;(4)Cl_2;(5)NaOH溶液。二、使用说明1.按图1所示装置装配好仪器,向广口瓶内放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再向溶…  相似文献   

16.
在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时 ,我们发现 ,初中化学中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的实验[1 ] ,有些不够完善之处 :(1)预先制备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未进行演示实验时 ,气体颜色已变得较浅 ;用此气体做实验 ,现象不太明显。(2 )气体颜色变的较浅 ,是因为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有如下平衡[2 ] :2NO2红棕色N2 O4 无色两者的含量具有表 1中的关系。表 1温度 ℃ 2 7 50 1 0 0 1 35NO2 % 2 0 4 0 8998 7N2 O4 % 80 60 1 1 1 .3可见 ,二氧化氮经放置后 ,已变成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物 ,甚至大部分是四氧化二氮。这时 ,讲瓶中是二氧化氮 ,显然不…  相似文献   

17.
在NO气体制备实验过程中,由于无色NO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难以观察到无色气体NO生成。为此,笔者就如何使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隔绝,并从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出发,对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 ,当温度不变时 ,一定量的气体的压强与其体积成反比。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波意耳定律。在做“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实验时 ,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八章第一节是这样叙述的 :取一个上下粗细一样的硬塑料瓶 ,去掉上口和下底做成一个塑料管 ,再用棉絮和布头做成一个活塞 ,用一根筛子做活塞杆 ,把做好的活塞杆插入塑料管中 ,并在塑料管下端蒙上一层橡胶膜 (可用废气球 )。然后上下移动活塞 ,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 ,就会发现该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 :(1 )实验材料硬塑料管的软硬程度、直径大小难以把握 ,使实验成…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十章“四、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一节中,课堂上需要做气体压强与体系关系的实验,如果按课本的做法,十分不便,一是做为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二是若改为学生实验,需人手一个,注射器需要的数量大,特别是农村学校很难做到;三是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接触面积小,用力大,手指麻木,感受气体的压力不明显;四是稍有不慎,容易落地摔破……。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有一个气体膨胀做功热能减少的演示实验。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加热,试管口用软木塞塞住,当加热到试管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把软木塞冲开,以此说明水蒸气对软木塞做了功。但这一实验却无法直接显示水蒸气的热能减少,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