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宗武、杜纯梓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是尚书学史上的新近成果,也是现代尚书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对推进《尚书》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从一书用词通例、上下文语境、古代字书辞书、历代《尚书》注释等训诂方法入手,对《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的两处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山海经》是我国最古的地理书,也是古籍中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书。《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3.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4.
周代负责祭祀占卜的职官称谓中,只有"史"的称谓流传至今并具有实际职能。"史"是重要的事务官。史、事、吏同源,且事、使同源。史,记事者;吏,做事者;使,派去做事者,均与事情及职务有关。"史"与"士""师"关系密切,都曾具有贵族身份、行政职事的权力与文化教养。吏的职事功能、师的教育功能和士的贵族身份及文化功能在后来分化,与早期史官群体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源流关系。三者读音相近,在词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关联——古代贵族、拥有文化知识阶层、古代官名。  相似文献   

5.
《尚书》雉凤及远古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是记载凤和雉最早的传世典籍,也是反映远古图腾崇拜最早的历史记载,然而千百年来在相关的训释中充满了唯心主义天人感应的神学观。本文力求运用人类文化学的理论,从图腾史、民族史等多个维度,阐释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的训诂新解,为《尚书》训诂与别的典籍注解提供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丁緜孙的《谈谈<尚书>的训诂》(《历史教学》1986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到“柔远能迩”的训释,我对此提些不同的意见。丁文释“柔远能迩”云:“柔,安抚。能《正字通》顺习也。柔能在此均为动词,清训诂家颤锡畴说‘柔能以教化言……柔是顺其自然而导之,不强之以所难也。能者,有教其所不能责其所可能意。,《尚书正读》注释:‘柔远能迩、郑诗民劳笺云,能、侞也。安远方之国、顺如其近者。按如亦安抚之意。’”并据此译为“外交上对远方各民族用宽柔政策,引导他们归附朝廷,对邻近各民族就要用驯服的  相似文献   

7.
《尚书·立政》篇载西周职官制度说:“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三事系何官职,历来说法不一,当今史家亦持多种解释,然颇须商榷。本文认为,三事并非职官定名,而是掌兵官、司法官、诸侯国君及王畿地方长官的统称,它们体现了西周国家机器的三种主要职能。具体地说,三事指的是任人、准人和牧。牧并非常伯,常伯是西周辅相的定名。以统称表示某类官职的职能,是古代统治体制尚不健全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中有一些音切比较特殊,它们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字头的他本异文作音,我们把这些以注音形式标识的他本异文称之为“音注异文”。音注异文与字头之间关系非常复杂,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义同换读、异体字、讹误字等,它们在研究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古今文之别、明经解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9.
国学小常识     
关于"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类别。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应用文历史悠久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应用文的雏形。所谓“神州古籍,唯此最先”的《尚书》,被后人称为“上古典漠训诰之文”,就是一部古代公文选集。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用文字书写的简策、版牍,其中多数也属于应用文范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文献是春伙以前历代史宫所收集的政府重要文件的选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和应用写作的重要资料。《尚书》  相似文献   

11.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2.
潘培琪 《历史学习》2003,(10):37-37
人教版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一道选择题为隋唐时期,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为C,笔者认为答案是错误的。尚书台原系西汉汉武帝时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公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不屑为。尚书一职官卑位低,易于驱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置尚书令、尚…  相似文献   

13.
录尚书事官名。西汉始置,初称领尚书事,东汉称录尚书事。录是总领之意。尚书,原只是朝中传递文书的小吏,武帝以后其任渐重。及东汉光武帝,吸取数世失权、强臣窃命的教训,“政不任下”,“事归台阁(即尚书)”(《后汉书49仲长统传》),尚书遂成为“出纳王命”的重臣(《通  相似文献   

14.
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不仅对研究古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历史教学也是大有补益的。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尚书》(即《书经》),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文献资料。前人所谓“《殷盘》、《周诰》,诘屈聱牙”,反映出整理和研究《尚书》的艰难。最近,由郑州大学李民先生编写的《尚书与古史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专门探讨《尚书》与中国古史关系的学术性著作。该书收有九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尚书》有关篇章的内容、制作时代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运用了考古发掘、甲骨文、金文和其它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夏、商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探索,也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五经正义》的“对文”和“散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对文”和“散文” ,是一套分析古代词义 ,且主要是分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作者审视到经传中同义词相对使用时其义有别 ,单独使用时其义相通的特殊现象 ,创造性地配合使用“对文”和“散文”来进行分析 ,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尚书》中的"诗言志"说,是最早关于《诗经》与人性情关系的命题,是与中国古代道德心性观念相关的思想。西周早期的历史文献和西周中后期的金文资料中,有丰富的道德心性思想资料,这些是《诗经》心性思想的来源。这种思想认为,《诗经》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是培养人道德品性的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主张通过《诗》《书》学习和道德实践,将仁、义、礼、智等德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人的德性是什么,以及怎样用《诗》《书》陶冶心性的问题。这些观点涉及《诗经》道德心性思想的文学功能的社会实践,后代《诗经》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8.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章理论中,“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呈现了双峰对峙和双轨发展的趋势。在这些理论的影响和渗透下,文章创作也呈现出双向轨迹。本文就谈谈秦汉隋唐文论的双轨发展。“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诗以道志”(《庄子.天下》)及“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等是我国较早的文章理论,这些理论反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