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荷塘月色》一文中“妻”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一段:“……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结尾最后一句中:“……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影响,一般认为,“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和“已睡熟好久了”给静寂的环境增添了几分静谧,起到反衬作用;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使文章结构圆满。然而,笔者认为,上述关于“妻”的认识是有商榷之处的。首先,有关“妻”的叙写不能反衬夜景的静谧。反衬作为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2.
“别人”是指杨二嫂吗?江苏/范恒立《教师教学用书》写道: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吴登植老师在《...  相似文献   

3.
社牧《山行》(六年制第七册)“停车坐爱枫林晚”句,有的参考书解释为:“因为喜欢这个傍晚时候的枫树林,所以停下车来欣赏”,释“晚”为“傍晚”,似与诗意相悖。这首绝句是写“秋”景。诗中的画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和停车观赏的诗人,无一不是从“秋”这个季节着眼勾勒的。  相似文献   

4.
吟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高中语文第六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心里总不免犯疑,这“秋高”难道是指“秋深”?可课本的注释却毫不含糊:[秋高]秋深。众所周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时届仲秋,岂能说成“秋深”?如果说八月“秋深”,那么九月呢?其实,诗中所言“秋高”,与成语“秋高气爽”的“秋高”义同。农历八月,炎暑已消。此时天空显得特别高蓝,、气候也变得分外凉爽。正如白乐天《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所云:“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顺…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选编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然而,白璧微瑕,其语言描写中确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看第四段描写荷花的几句文字: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捕蛇者说》说:如果把永州的毒蛇腊干后服用,可以“去死疾,杀三虫”。教材上注释说:“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这样的注释很不妥当,因为古人说人体内的寄生虫一般不用“三虫”,而凡用“三虫”的地方,又绝非指寄生虫。要说清这种怪现象,还得从道教的方术讲起。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体坛周报》第2812期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全场补时第2分钟,拉菲塔梅开二度为赫塔费扳成2比2,这两分一丢,巴塞罗那舆论一片哀鸿,将帅纷纷认输谢罪。"其中把"哀鸿"作"哀声"意用,我内心马上有了疑惑,这个词能这样使用吗?鸿,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指的是大雁。因其失群之后鸣声悲唳,故诗人常借此表达孤寂凄冷之情。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可见,"哀鸿"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9.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许多人都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视为“性欲”,进而认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就是“放纵性欲论”,这是对马尔库塞的“爱欲”的严重误解。众所周知,马尔库塞的“爱欲”与弗洛伊德的“性欲”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这是因为,弗洛伊德的“性欲”既含有对异性的肉体占有的内涵,又含有人的肉体的各种欲求  相似文献   

10.
高一政治教材第 9页指出 :“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 ,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 ;‘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 ,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依笔者看 ,这里的“价廉”是从价值的角度提出的 ,提法值得商榷。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始终和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比如 ,大米的使用价值是食用 ,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  相似文献   

11.
谈《荷塘月色》中的“门”教材研究·JIAOCAIYANJIU四川/陈万勇陈万翔通览《荷塘月色》全文,关于门的语言信息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第一段末句);第二次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推门进去,...  相似文献   

12.
13.
从『死海是海吗?』谈起《死海不死》指瑕●广东刘婷詹火滥《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介绍了有关死海的神奇现象,深为广大师生喜爱。但笔者仔细研究课文,发觉此文范文不范,瑕疵较多,现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各位同仁讨论。一、思路较混乱按照文题,本...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章抒写的是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见人教版教学参考书)。“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是符合文章和作者处境实际的。但对所谓“淡淡的哀愁”,笔者却不敢苟同,倒是认为,作品抒写出来的哀愁是浓重的,深沉的,是不可排解的。首先,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心情来看,作者的哀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浓重的和极其压抑的。文章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凡正…  相似文献   

15.
我的《荷塘月色》那篇文章里提到蝉声。抗战前几年有一位陈少白先生———陈先生的名字 ,我记忆的也许不准确———写信给我 ,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那时我问了好几个人 ,都说陈先生的话不错。我于是写信请教同事的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过了些天 ,他抄了一段书交给我 ,只说了一句话 ,“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这一段儿出于什么书 ,作者是谁 ,我都忘了。但是文中记录的 ,确是月夜的蝉声 ;作者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 ,那一个月夜 ,他却听见它们在叫。当时我总觉得刘先生既然“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而一般人在常识上又都觉得蝉子夜晚不叫 ,那…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作者朱光潜把《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中的“蓝”解释为蓝颜色,笔者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辞海》中“蓝”有四个义项,其中“植物名。有多种。如蓼科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9.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20.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第五册)“居庙堂之高”一句课本注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指朝廷。”各家注本的注释亦同;《辞源》、《辞海》“庙堂”条除本义外,也只收“朝廷”一义。按一般逻辑和语言规则,“庙堂”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