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星新势力     
《快乐阅读》2010,(11):2-3
【“谋女郎”——周冬雨】顶着唯一签约“谋女郎”的头衔儿出道,“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周冬雨如今也成了娱乐圈里被人津津乐道的对象,这也让中国“最清纯”女生周冬雨一夜成名。“她干净得像一张白纸.她就是‘静秋一’.张艺谋用这样的语言对新晋“谋女郎”做出了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古诗文译注》(彭格人、刘允声合编)把这句诗译作:(面对)春天的江边群花盛开的(良)晨或是秋天月光明朗的夜晚,往往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作文点评     
边境 《中国考试》2006,(1):18-21
200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  相似文献   

5.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亦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确,“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平常事物往往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就蕴涵在有限之中。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关注课堂气氛的微妙变化,捕捉其中的闪光之处,适时引导,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就会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走下神圣的讲台,抛开“师道尊严”的架子,带着民主善听的耳朵走进课堂,与学生们平等地对话,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倾听学生的智慧,倾听他们的独特的理解,倾听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们对文章的独特理解,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7.
秋之思     
自古至今,骚人雅士一向视秋为悲,为愁,为四季中最使人伤感的一段日子。一提秋,人们便会想到片片树叶纷纷落下,满地枯黄,满目苍凉。美式英语中,“秋”的另一名称为“fall”,它形象地说明了秋天才会有的落叶,将了无生趣的意象赋予了“秋”。看来,对秋的理解不仅古今同调,也还是中外共识呢。  相似文献   

8.
秋之思     
自古至今,骚人雅士一向视秋为悲,为愁,为四季中最使人伤感的一段日子。一提秋,人们便会想到片片树叶纷纷落下,满地枯黄,满目苍凉。美式英语中,“秋”的另一名称为“fall”,它形象地说明了秋天才会有的落叶,将了无生趣的意象赋予了“秋”。看来,对秋的理解不仅古今同调,也还是中外共识。  相似文献   

9.
“秋”和颂秋、悲秋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朱玲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是一首秋的颂歌。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曲秋的悲歌,同样是面对“秋”,峻青充满了喜悦之情;欧阳修充满了悲伤之慨。对这种现象,人们常常说是时代的产物,这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  相似文献   

10.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1.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件事物,有头便有尾。课堂教学也足如此。它不仅应有很漂亮的头,也应该有很绚丽的“尾”。但现在往往研究如何开头的多,一讲起开头的方法与技巧来,就有点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什么“情感导人”“故事导人”“复习导人”“提问j导人”“名人名言导人”,还有“唱歌导人”  相似文献   

13.
沈鸿 《双语学习》2007,(10M):70-70
在古诗文中,秋愁的内涵十分丰富,下面仅谈两点。 1人生暮年、壮志未酬之悲 如果把短暂的人生分成四季,那么,人生暮年则为秋天。秋天,许多动植物进入衰颓状态,人自然会由动植物的生命悲剧联想到自身,正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国文字里有“秋士”(《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这个成语,其意思是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接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味秋有形,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于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照他看来:“一个人夹在  相似文献   

15.
月之怀想     
月之意象,究竟如何,又有几人能够说清呢?是“月冷寒桥秋”的肃杀,是“高高秋月照长城”的苍茫,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还是“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的闲适?  相似文献   

16.
注意与学习     
古时候有位秋先生,棋艺高超,天下闻名,人称“奕秋”。有两个人拜奕秋为师。在听课时,一个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另一个人也像在听讲,但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结果,后者的成绩远不如前者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诗颇具禅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是天仙口语,右丞却人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王士祯直接说王维《山居秋暝》是“字字人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生活中的一个篇章,表达诗人远离尘俗、  相似文献   

18.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天赐之声     
<正>深秋之际,听虫鸣不仅限于一种诗意的浪漫,也成了一种习惯。(开篇点明了作者对“听虫鸣”的喜爱,直抒胸臆。)虫鸣是秋的灵魂,离了虫鸣的秋便离了情,也离了某种意义上的梦。没有了“清风半夜鸣蝉”的呓语,少了“秋逼暗虫通夕响”的惆怅,那么秋便再也与“秋”这个字无缘。(此段极具韵味,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20.
打开电脑,我上了线。古寒香也在,她是个很难让人琢磨的女孩。古寒香:你好,请告诉我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我望着电脑,迷惘。随后就下了线,想去寻找答案。我来到图书馆,翻阅古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山水秀朗、天宇澄净的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金橘斗奇、硕果累累的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英爽俊拔、红叶碧润的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草木凋零、百卉衰残的秋;“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是归雁鸣空、西风萧瑟的秋;……千人千面,百人百心,诗人们众说纷纭,又各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