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意识日渐加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从生命角度对西方文化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呵护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他们的生命思想对我们如今的学校德育有以下几点启示: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3.
传统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生命实践,使学校德育变得苍白无力,缺乏实效性。近年来,德育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现实,但对于学校德育与生命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倡导学校德育应回归人的生命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命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宋广文 《中国德育》2017,(21):48-52
教育之于生命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通过让学生增长知识、才干等,去获得一技之长,拥有资源,以改变命运,然而,当我们审视复旦投毒案等事件后会发现,知识的增进,才干的提升,未必就改变了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各种伤害事件格外关注,一桩桩血淋淋的报道,读罢令人震惊,不禁令人深思:如何构建生命教育工程,提升学校德育品位?无疑,这应成为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生命是宝贵的,人人都要珍惜和爱护生命。本文深入学校调查,针对目前学校的生命教育现状,寻求改善学校生命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诗经》时代,自然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是外在形状的忠实摹拟,在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中,自然与人则进入了生命共存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人之本在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教育的对象是人,以生命为主题,促成学生正确地对待生命。于此,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道德起点。一、相关调查笔者以"生命"为主题对苏北三所中等职业学校7个专业的856名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对生存现状的满意  相似文献   

8.
黄虹 《湖北教育》2006,(1):48-48
人是生命的存在,道德是人的生命展现的形式,因此,德育应该是围绕生命展开的教育,其最终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语境中却鲜有人的存在,把学生当作白纸,由教师尽情描绘。这样的一种德育模式既脱离了生活又无视生命,其效果当然也与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教育导刊》2008,(5):26-27
生命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德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未来社会不仅需要聪明智慧、道德高尚的公民,更需要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具有较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这样才能为人的终身幸福、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即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之所以崇高,在于人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引导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脱离个体性和随意性,人的生命意义体现着奉献社会与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这是人们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人们追求理想和践行过程中的一种敢于斗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毅力;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为人处事、奋斗努力、成功与否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道德是调整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其提出有利于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生命道德最基本、核心的意涵是关爱生命,包括给予生命、关心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相信生命、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共生等方面。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包括引导师生在实践中认识生命,唤醒师生的生命之爱,培养师生积极主动的行动习惯,注重生命道德教育的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教贤 《师道》2006,(7):11-11
我国现行的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已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究其原因,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是重视了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在德育中体现强烈的生命意识,道德总是以一种冷冰冰的说教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何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的智慧和欲求。半个世纪以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就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一个人,而不在造成家族的一员……也不在造成专才和技术家……”而德育正是以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  相似文献   

1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对教育的理解必须基于对人的理解。正是通过教育,真正的人性得以激发、培养、成长与创造[1]。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完整个体,其实践活动不仅是意识反映所控制的理性因素活动的直接结果,而且还是意识所无法反映和控制的下意识或潜意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节奏是构造“主体之美”、感受“客体之美”的基础,因而也是现代美育应该研究的重要概念。综合节奏感的培养,是现代美育的现实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有效的德育应是拨人心弦的。勿以事小而不为。德育时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它悄然无息,稍纵即逝。但只要把握住了时机,它却卓有成效。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物虽小,但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德育意味,关乎着育人者的情愫。学校的德育基地建设,它将一个巨大而有抽象的德育主题,化育成一个形象而有生动的德育,浓缩成了精致的画卷,往往最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学校德育活动要注重于质的保证,做到小而精,实而趣。  相似文献   

17.
现代德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以生命的成长与自由为终极价值,这是现代德育回归人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德育理念背后都有一种人学观作支撑。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中存在着无视学生需要,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实践体验,轻视学生能动性等问题,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学校德育把“人”看成是抽象的、物化的、片面的和工具化的人。要解决学校德育存在的这些困境,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指导,关注真实的、完整的、主体化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要关注现实的人,在生活中开展德育;关注具体的人,发展人的主体性;关注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粉莉 《教学月刊》2007,(11):50-52
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一、思考:学校德育缺乏生命活力成因探源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以哺育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自我生命辉煌的实现。在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大放异彩,因为课外活动为师生交流生命体验、共同成长提供了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途径。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程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