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组织分析中的新制度主义关注组织的合法性和组织趋同性问题,拓展了制度的内涵。文章据此探讨其在研究教育组织不同层次方面所做的努力,分析其理论解释不足之处,如重于宏观描述,轻于微观分析;长于制度化过程解释,弱于制度安排和设计等。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教育社会学体系中的新、旧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认为新制度主义分析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制度”的概念,而且通过对旧制度主义分析的规范一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了规范-组织-制度这一新的分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突破旧理论的边界局限性,而且与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的激烈的教育制度变革更具有理论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成果,其发展经历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萌芽期、服务体制变革的巩固发展期、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创新期、服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发展期。通过以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要素等基本要素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学生发展与政策的互动为分析基础,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逻辑路向,即为人才保障、教师培训和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制度理论在社会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中重新兴起,对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系统地分析社会学组织分析的新老制度主义的发展过程、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新老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在教育组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研究》2020,(4):96-103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北京、上海共11位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访谈来深入了解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践行。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仍不容乐观,将形式化的调整视为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改变,最终在实践层面形构出一种"象征性"的融合教育制度。结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发现:教师在以追求效率为特征的学校内生性制度逻辑的长期浸润下,发展出包括身份图式、应试图式以及缺陷模式特殊学生观在内的一套共享"文化—认知"图式,从而在"文化—认知"层面解构了融合教育的合法性基础,也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政策—实践"松散耦合策略应对融合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组织从三个层面被“嵌入”中国高等教育“组织场域”:社会规范层面主要由教育部所制定的强制性政策法规进行构建;社会关系层面在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博弈、独立学院与普通民办高校的博弈及地方政府的“推力”下进行构建;文化一认知层面通过“嫁接”公办高校与坚持“非营利性”组织两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化,对改革的健康发展及有序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鼓励以及现实层面改革试点的实践,都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发现改革面临规制性层面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模糊、规范性层面配套标准的滞后与不足、文化—认知性层面价值追求的离散与冲突等制度化困境,究其根源在于"单一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与"混合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制度化,首先要通过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重构来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然后建构新兴制度逻辑的"合法性",实现制度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9.
制度要素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工具,新制度主义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关于制度分析的更为统一的语言。尤其是在关于制度建构与制度变迁等问题的描述和研究路径上,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予以了比较教育研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黄芳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2):65-72,81
"素养"概念在进入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之前已历经较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意涵和思想。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考察"素养"的概念史,发现其制度化过程包括发端于美国的"理论化"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传播至英国等国家的"合法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及制度扩散的"全球化"阶段(21世纪以来),呈现"同质化"和"松散耦合"现象,中国的"素养"概念正是作为制度的"素养"教育在全球扩散的产物。基于"素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应重视概念背后的多重内涵和价值取向,立足终身教育目标统合教育发展理念,并关注"素养"概念在"松散耦合"机制下的本土化建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核心素养教育"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后现代视角下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提问方式是什么、谁的以及何以可能的重新审视,可以看出后现代视角下三种提问方式暗含的潜在假设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商榷的可能,从而对教育社会学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仪式是维护教育秩序的礼治中的重要一环,教育秩序的运作包含有个性在有意无意之间化为群性和群性在框架上或细节上修正个性两个过程。教育仪式促成了师生的社会化,也客观导致了师生的异化。教育仪式的目的就是要再造出某种秩序感,幻象类的秩序感不能再造我们希翼中的教育秩序。要避免幻想类的秩序感出现,我们呼吁教育仪式价值之复归: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凯  胡伟 《教学与研究》2006,26(5):65-69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是任何一个从事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学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命题,也是任何一个想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人所最想认知的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在重点阐释了何谓新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制度主义”的基础上,着重回答了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样一个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国家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本源性论题之一,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维度。新制度主义"斯坦佛学派"主张教育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个体社会化、分配和合法化三种不同层面的模式,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即政治中心的形成、国家构建以及民族构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大。新制度主义的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互动"理论对于理解教育发展、国家发展的深层次动因以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出发,基于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进行探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学科文化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如学者价值观的异质、学科文化认同度迥异、学科话语权的争夺等。其形成与学科规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积淀、学术部落所构成的行动情境、以及学者思维和地位产生影响的行动选择有关。要消弭学科文化冲突需要重构行动者的学科文化信念、行动情境、规整学者行动。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主义为治理理论在公共事务治理实战中的运用提供了一种途径,推动了治理理论的发展。制度分析框架及其方法作为新制度主义途径下治理理论的典型,为公共事务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模式。当然,治理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制度,并试图从外在制度环境和内在制度结构两方面对建立教师教育认证评价制度的体制基础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度建构展开合理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又以合法性机制为主轴,从法律框架、规范标准、文化认知三个层面来讨论制度建构的可能方案与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童年社会学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崭露头角.在批判传统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童年社会学否认童年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主张把童年作为一种积极建构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近年来,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不仅拓展了研究范式,深化了方法论,在超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裂、取消社会结构论与社会建构论在有关儿童与童年认识及研究方法上的对立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开始关注儿童研究自身应遵从的伦理规范,而且丰富了所涉及的问题域,广泛探讨了有关儿童规训与控制、儿童权力与权利、儿童生活质量与儿童暴力、虐待及其干预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来看,新童年社会学目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有必要首先完善自身的理论构架,这是新童年社会学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一种"学科自觉".具体地讲:作为社会科学一员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本土立场";作为教育学基础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教育学立场";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多元途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