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学语文课程评价要遵循全面性与核心性相统一、发展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积累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期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确定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确立适用于本课程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写作训练的方法、技巧上;作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写作过程的生活感悟、真情流露、自由表达上。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内与外、形与神的有机结合,这是实践作文教学新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课程模块设计是课程模块系统总体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模块设计应遵循知识体系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统一、课程体系灵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理论体系结构性和实用性相统一、课程设计开放性与优化性相统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模块内容高内聚与精分解相统一、模块之间低耦合与易分解相统一、上下模块高扇入与低扇出相统一、规则集中化和设计分散化相统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利益思想辩证思维体现在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相统一、利益形式的主观性与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相统一、利益目标性与手段性相统一和利益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无限性相统一.认真研究毛泽东利益辩证法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创意,要让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与教学实践中创作性文体的“不可教性”相矛盾;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与学生成长发展期的心理特点相冲突,另一方面也淡化了作文“可教性”技能的训练和指导.这是对“写作”概念的模糊理解、对写作教学职能本分认识不足以及忽视学生特殊时期心理特点所导致.走出“个性创作”与“真情实感”的藩篱,认清作文课程与教学本分所在,调整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某些笼统说法,开发充实作文教学内容,是解决矛盾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沈光 《江苏高教》2020,(4):96-99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细分为教育者亲和力、教育对象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和教育环境亲和力。只有从要素和整体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显性传播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相统一着手,方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严重缺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相违背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立法表达,是涵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具体路径上要遵循权利性与义务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特点入手,阐述了语文学科实质上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为此,我们不仅要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视野,也要在语文的重头戏一一作文教学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杨淑娟 《辽宁教育》2006,(4):32-35,7
作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这是一条被广大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长期反复的验证、比照、痛思历史总结出来的重要论断,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语文学科与时俱进的产物。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然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特点归纳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应具有这样的属性。这一性质定位相对以前片面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而言,则是一种进步,也是长期争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其形成、体系结构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考察,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等几个方面。准确把握这几个鲜明特征,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西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应遵循普及性和重点性相统一、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综合性和精细性相统一、激励性和挫折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区域性相统一的原则,并提出了西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主要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人文性的一面就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阅读、作文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方面探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元性形态向主导性形态的转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其主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怕写作文,将作文视为难途,这是当代小学生的普遍心理;怕写作文,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这是众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改变写作文方式,在活动中发现写作素材很多老师喜欢同一个题,让学生统一作文,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评讲,也可使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起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由偏重工具理性话语转为工具理性话语与价值理性话语相结合,坚持工具理性话语的灌输性、主导性、显性教育和价值理性话语的启发性、主体性、隐性教育相统一;需要由侧重静态性话语转为静态性话语与动态性话语相联合,坚持静态性话语的统一性、典型性、稳定性和动态性话语的多样性、变化性、生成性相统一;需要由着重理论性教材话语转为理论性教材话语与实践性教学话语相融合,坚持理论性教材话语的理论性、抽象性、建设性和实践性教学话语的实践性、现实性、批判性相统一;需要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话语的统一,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价值性、规范性和学术话语的学理性、知识性、逻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元性形态向主导性形态的转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其主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学生也不知怎么了,青春年少,激情燃烧.可一提起写作文就犯愁,宁愿多做几道题也不愿写一篇作文.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他们觉得作文练习对高考语文的成绩提高不大.练来练去还是四十多分.笔者认为这足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化、呆板化,程序化所导致的.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方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主体情感是文章写作的根本动力。其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情作文,二是因情取物,三是合情定旨,四是顺情成文。文章的情感,是由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写作主体的情感素质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人的情感素质是由各种各样品类的情感因素构成的。如果文章反映的客观事物相同,那么文章的情感则决定于写作主体的情感素质。写作主体情感素质的理想品位,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属性:崇高与淳厚相统一,鲜明与真挚相统一,宽广与深邃相统一,细腻与锐敏相统一,稳定与可塑相统一。一个人的情感素质,对其文章写作的成败得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