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经历了从零容忍教育惩戒向恢复性教育惩戒的转变:零容忍教育惩戒凸显了犯罪—惩罚的教育惩戒理念,通过惩罚的威慑力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而恢复性教育惩戒则关注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强调多方主体间共同协商来修复伤害,最终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格。两种教育惩戒的理念思维迥异,但具有目的价值上的一致性,均为教育惩戒权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惩戒权立法的启示:应将零容忍与恢复性教育惩戒相融合,妥善地把握零容忍教育惩戒的边界,在恢复性教育惩戒中重视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育惩戒是一项必要且理性的教育管理活动。要实现有效的教育惩戒,教育者需要从学生的犯错行为中依据对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危害性、消极结果是否滞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等筛选出合适的惩戒事件,在选择惩戒事件时不能仅仅进行质的区分,也应该注意量的限制。实施教育惩戒需要讲究技术细节:低强度优先于高强度,适时使用信号化惩戒,注重针对性和及时性,坚守一致性。很多惩戒行为通常难以独立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育者的关爱和疏导行为协同发挥作用,而对于特殊学生可能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教育者需要量力而行,由此形成惩戒中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3.
惩戒教育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合理地实施惩戒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向善发展,帮助教师维持教学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惩戒的推行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除了教育惩戒权在立法上的缺失这一自身制度因素以外,还包括各界对惩戒教育伦理价值的认识不足等外围因素。因此,在实际行使教育惩戒权时,一方面,教师作为惩戒实施的主体,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奉行伦理的教育原则,重构原有的教育惩戒观念;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当重新审视惩戒教育,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所在,形成社会、学校、家长三方的教育合力,共同推进惩戒教育的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4.
曹辉  陶静 《教育学术月刊》2011,(9):56-57,71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对违规学生施加的旨在矫正其过失、警示他人的重要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惩戒却易于产生偏差,滥用惩戒或轻易放弃惩戒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教育惩戒对教育者的教育素养要求极高,因此,对待教育惩戒必须反复斟酌、审慎使用。为此,学校和教师在使用教育惩戒的时候,应当在可不可以惩戒、该不该惩戒、值不值得惩戒和会不会惩戒等惩戒的核心问题上深刻、细致地考量惩戒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春美 《江苏教育》2023,(8):51-52+55
<正>九月的午后,暑气未消,恰是午睡时间,静谧的校园里只余蝉音阵阵。我正在办公室休息,隔壁教室突然传来一阵学生的喧闹。“不要用我的错误惩罚妈妈”我忙奔到教室,有学生告诉我,小李午睡时用头发丝逗旁边的同学,引起了“轩然大波”。又是小李。这个学生精力充沛、性格活泼,时不时便要翻出一些“新花样”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他在午睡时的“精彩表演”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惩戒”是基于教师权威和师生关系而产生的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方式,但现如今,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惩戒边界的诠释和有效的理论基础,教师在实际执行教育惩戒权时常常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表现为缺“情”、轻“威”、无“度”,存在切实的现实隐患。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来看,教育惩戒处理方式本身不是根本目的,惩戒“高高举起,却能轻轻落下”,能够得到学生内心的真正认可,实现教育惩戒权的理性回归,才是教育惩戒不贬值反而保值、增值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7.
惩戒教育具有戒除性、约束性、教育性和人文性四个特性,合理实施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规范学校教学秩序、实现教育目的、彰显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惩戒教育正面临着政策缺失和教师认知不理性的现实困境,应该从立法机构、学校、新闻媒体和家长四个方面完善惩戒教育政策环境的缺漏,从树立正确的惩戒教育观、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坚持后续教育三个方面加强教师的理性认知,发挥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戒权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权力,致力于改正学生的失范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行为规范,最终使学生成为"社会人"。然而由于舆论泛滥、家长不解和学生反抗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育惩戒中存在着失范与失效双重行为,导致现实环境中的教育惩戒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教育惩戒既要以法律和情理为依托,又要注重限度和秩序,坚守惩戒所蕴含的德性与关怀根基,推动教育惩戒更为有据、有力地施行。唯有如此,教育惩戒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传播德性的意味与爱的温度,使得学生养成自觉性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本文结合学生的现状,从需不需要“惩戒教育”、如何理解“惩戒教育”、怎样实施“惩戒教育”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惩戒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戒长期处于在法律上没有明示,在社会习俗中予以默许的尴尬地位;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明确地赋予它合法的地位;教育惩戒法制化至少应该包括:法律定义、法规制定和程序控制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重提惩罚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惩罚教育在正面激励教育背景下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它是一种“厉”而“温”的教育,在严格严厉中可以矫正不良行为,小惩大戒、替代强化,增强耐挫力,培养责任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教育性、尊重性、关联性、因材施教、艺术性、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应正确理解惩罚教育的内涵,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的艺术性,杜绝不良惩罚。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惩罚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保障幼儿园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进行否定性评价,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注意家园一致,情理交融,适时适度,使惩罚教育既能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能增进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不能产生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内涵、机制和惩罚者角色等的认知比较模糊。基于教育独立性的思考,本文提出教育惩罚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机制以尊重生命的自主发展为前提,还承载着道德教育诉求,教师在教育惩罚中扮演着平等参与者、专业监督者和反思学习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惩罚的涵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提出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及使用惩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罚古已有之,已表明了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前,对教育惩罚的质疑和非难,无疑是对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的质疑。教育惩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它的存在有它自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惩戒首先是一种外部刺激,在学生回避它而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时成为激发行为动机的一种负诱因;作为负诱因的惩戒通过影响需要、动机、态度这些机体内部变量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惩戒并非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性质由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惩罚教育的内涵,指出惩罚教育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教育方法,以及在惩罚教育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字起源的视角分析古代的教育惩罚,可以清楚地看出,惩罚是教育的伴生物,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古代教育惩罚与古代礼仪规范等传统文化相适应,具有合理性和神圣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对下一代实施惩戒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借古鉴今,应当以客观、辩证、冷静的思维认识和使用教育惩罚,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内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申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一个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