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3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近30年的主要成果,包括资料工作和学术著作,研究活动的主要特点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文章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论述了政府在以灵渠、相思埭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李宗仁官邸、故居为代表的名人名居文化,以摩崖石刻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及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文化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桂林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以桂林抗战文化城国际友人援华史料为例,对桂林抗战文化对外传播,以及翻译原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中国抗战文化史料英译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魏华龄先生以92岁的高龄撰写了54万字的史学力著《桂林抗战文化史》,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此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观察,公允的评价,科学的论证,全方位、多侧面、全景式地描述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产生、形成、发展、盛况的光辉历程,填补了桂林抗战文化"无史"的空白,在桂林抗战文化史册上树起了一座高耸的里程碑,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确立了它坚实的历史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桂林抗战文化活动下限的时间,过去一般都以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为止。现在看来,下限时间还是以延伸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1945年为宜。文章以大量的事实证明,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以后,虽然桂林陷落了,而桂林抗战文化仍在延伸,革命文化的火种燃遍了八桂大地。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重庆的抗战文化旅游是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之一.本文在分析开发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和分析极为丰富的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桂林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在戏剧文化工作者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各行各界的群众积极组成了许多抗战戏剧团体,有效推动了桂林抗战救亡戏剧运动的胜利前进,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45-1302/Z)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桂林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影响力大,是广西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许多节点都与桂林有关,形成了如抗战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中共桂林市委、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翻译活动空前繁荣,该时期文学翻译作品在译者、原著国、体裁和主题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译作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的内容,而且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激情.  相似文献   

12.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广西省会城市的南迁和北归,不仅使桂林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对于桂林城市的图书出版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省会北迁是抗战时期桂林图书出版事业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南岳衡山抗战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充分利用南岳衡山抗战文化遗产对南岳衡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保存实物、修复实物、整治实物、控制实物、重建实物等方式保护南岳衡山的抗战文化遗产。主要的利用方式有恢复原有的功能、开设文物陈列、开发旅游景点、设立教育基地、增设说明展示等,以此来促进南岳衡山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桂林文化游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誉满全球,又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是全市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桂林的建设不能忽视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护并有选择性地恢复历史文物古迹,兴建历史文化博览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的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出桂北五条历史文化线路,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遵循旅游发展中的历史文化性,将为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之前,大量文化名人寓居青岛,其中包括声名斐然的教育家、闻名遐迩的作家以及短期旅寓的众多文化名流等。这些文化名流的聚居和碰撞,使当时有“文化沙漠”之称的临海一隅青岛一跃成为30年代山东省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尽管旅寓时间不长,旅寓名流们不仅给青岛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旅寓文化遗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岛城市文化的格调和高度。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桂林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了让艺术与山水同美,桂林的画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发扬文化传统和重塑文化形象的社会责任,应努力打造出一个能鼎立于中国画坛的“桂林画派”。  相似文献   

19.
追逐"朝阳"--桂林历史文化旅游30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历史起源早,文化开发早,文化密集,文化质量高,在中国的南疆撑起了一个国务院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从政治转向经济建设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桂林以山水的名望赢得了旅游业的辉煌,形成了桂林人对旅游业发展思想认识的基础。桂林发展旅游业,从山水风光旅游到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化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全面总结桂林30年进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教训,构筑与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相称的桂林历史文化旅游体系,迎接新世纪桂林旅游业全面发展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