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刑事判例拘束力的定位是困扰我国刑事判例制度建构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拟通过对国外刑事判例拘束力现状和我国刑事判例法渊地位的分析,探讨我国刑事判例拘束力的合理定位,以期有益于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困境是:一方面司法独立不够,司法权从总体上缺乏权威;另一方面对法官裁判过程的制约不足,司法公正难以保证。建立判例拘束制度既有助于改善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扩张司法权威,同时,又有助于从裁判的实体结果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限制司法权力的滥用。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仅具有指导性,而没有拘束力,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将公报案例定位于有拘束力的判例,以达到既扩权又限权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两大法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判例法渊地位和拘束力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刑法领也是如此。在英美法系,刑法判例的法渊地位正在经历从主要法渊到次要法渊的转变过程,但其拘束力对保持刑法的稳定性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陆法系,现行的政法和法律体制决定了刑法判例不可能具有与刑事制定法相同的法渊地位,但是为保证刑事司法判决的统一,刑法判例事实上的拘束力确实是不争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许诺是英美法系合同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作为合同成立的基础,并非所有的许诺都天然的具有拘束力,那么,许诺在何种情形下才具有拘束力?其拘束力又从何而来?对于合同制度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是就我国司法实践来看,司法平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裁判中运用判例是实现司法平等的有效方法。我国实行判例制,应当从公报案例开始。即明确要求公报案例须确立新的司法规则,并对后案具有拘束力。公报案例判例化虽然会导致司法立法,但司法立法本身并非洪水猛兽,相反,正是司法权自我约束从而达到司法自治的必由之路。建议修改完善我国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明确赋予公报案例以判例的地位,实现公报案例的判例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尚未制定判例法的现状,论述了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为适应司法改革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建立判例法制度,形成以成文法为主体,判例法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尚未制定判例法的现状,论述了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为适应司法改革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建立判例法制度,形成以成文法为主体,判例法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判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法和判例法是美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两个主要渊源。正如彼德指出:“美国现在的法律制度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判例法制度,也不仅仅是由法律或法律编撰构成的……它倒不如说是一种混合制度。”“既然如此,那么研究美国教育法律制度就不仅要研究其制定法,而且还要研究其判例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国内学者在研究美国教育法律制度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其制定法上,而对其判例法却少有人问津。这就似乎给人感觉,美国教育法只有制定法而无判例法,只有《国防教育法}),没有“布朗判决案”,至少让人误以为教育制定法较比其判例法重要。而…  相似文献   

9.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开始全面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这是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而“学科能力测验”作为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办的一项考试,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验之自然科学考试提出了一个清晰而操作性很强的命题思路,对我国大陆高中学业水平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地区“健保法”规定了补充保险费制度,其被质疑仅是为了扩大健保基金量,无视中低收入户等特殊境遇者,有“违宪”之嫌.补充保险费制度招致“违宪”争议,与其基础行为的“脆弱合宪性”有关,但补充保险费制度尚未断裂该“脆弱合宪性”链条,仍具有“合宪性”.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但二者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分别选择台湾地区和福建省五所高校,从课程目标、课程制度、课程结构三个维度,对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比较,发现台湾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确立了明确的课程制度,建立了多元、开放的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认为福建省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于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更具专业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最原始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概念已不复存在。在司法活动中,大陆法系国家在成文法阵地的同时,已允许判例占一定的地盘;英美法系国家虽然仍恪守“遵循先例”的传统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成文法历史的国家,判例曾经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代,判例却仅仅起着参考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外国的判例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龚稼立 《红领巾》2004,(2):17-21
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反映了我国审判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审级的法院对案例指导的积极探索.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在称谓上虽然已经明显地判例化了,但仍属于案例指导的范畴.“案例指导判例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创制判例制度的法律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首先对清代判例制度的概况进行考察,从多个角度分析清代判例制度兴盛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案例对例的运行状况予以研究,从而展开论述如何利用本土宝贵的历史经验建立起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15.
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跨界环境损害纠纷案是联合国国际法院近年来做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环境法判决,它标志着综合性跨界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初步建立。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事前救济制度,其在内容、程序方面缺乏严密规范,导致国际法院较难就当事国是否违反跨界环境影响评价义务形成一致判断标准。指示临时措施属于事中救济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经由国际法院司法活动形成的“禁令救济”,因尚未形成自主法律制度而缺乏强制性法律拘束力。总体来看,国际法院在该案判决中虽进一步探讨了跨界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但在规则理解和适用上“守成”有余,进步意义有限。该案最具创新意义的是国际法院于国际法层面首次认可了跨界环境损害的可赔偿性,但它在生态损害评估、赔偿方式和科学证据使用等方面的说理论证不尽完善。综合性跨界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健全,仍有待更多国际司法实践的发展和推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两大法系判例制度的勾勒入手,以宪政之理念解读司法权,揭示判例法的价值内蕴与宪政主义的契合,进而分析中国司法的现状,从形而上的宪政维度阐释“先例判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是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众多独立国家同时并存,彼此进行交往合作而形成的国际社会(即国际关系)的存在。国际法是法律的一种特殊体系。2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法在古代已有萌芽,在近代形成了包括一系列原则、规则和制度在内的特殊的、独立的法律体系,现代国际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 国际法的渊源 一般认为,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指其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条约和习惯。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次要渊源。司法判例和学者学说是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4 国际法的编纂 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现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编成系统的法典。编纂有两种形式:一是全面的编纂;二是部门法的编纂。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台湾地区正式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英文作文题话题立意、联系生活、贴近实际,已形成了稳定、鲜明的特色,在考查考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并对大陆高考英语作文题的命制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千帆 《红领巾》2004,(2):8-12
遵循先例是法治的普遍要求,因而建立某种形式的判例制度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但先例不应该由法院钦定,因为先例的效力主要不是靠命令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它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在判例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法院审判委员会可以采取一些积极引导措施,但同时要防止行政过度干预的倾向.最重要的是通过判例制度形成一种运用先例的思维方式,掌握比附、区分案例的司法技能,并进而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体会、反思与评判先例的合理性.为了建立统一的判例体系,中国法院应该积极转变司法职能.上级法院的主要作用不是审理大案、要案,也不是作出抽象的司法解释,而是通过具体判例过程统一下级法院的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应该尽快公布全部司法判决书,至少及时公布法院自己认为是“先例“的判决意见.为了保证先例判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国法院应该建构一个判例的互联网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扬州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高要求。扬州与台湾资源禀赋相似、经济水平相近、农业发展阶段类似,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在制度、理念、特色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扬州可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经验,在“三全——全域、全程、全员”“三微——微更新、微循环、微度假”“三融——三生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上下功夫,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