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对我国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对推进立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事执行救济的研究对整个民事执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可能来自程序上的,也可能来自实体上的。因此,执行救济的种类与方式也就有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的不同。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住,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执行异议制度是为保护执行案件案外人不受强制执行行为不当或违法侵害而设立的一项救济制度。我国现行执行异议制度存在着诸多欠缺。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从明确赋予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执行异议权、允许提出第三人异议之诉、允许提出债务人异议之诉等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民事执行救济是强制执行中一项不可缺失的补救程序,亦是民事执行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它不但是纠正违法、不当执行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执行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民事执行改革的不断进行,执行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民事执行程序和执行实体的公正与否,所以,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于拒不履行其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执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实现。然而,执行瑕疵的问题不可避免,从而可能侵犯到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程序和实体上设置适当的救济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执行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纠正人民法院执行行为的违法或不当。  相似文献   

5.
民事执行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与公权力保全或实现民事权利的制度或者程序,它是判决的保证,而民事执行的救济则是为保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从而进行违法或者不当执法的行为矫正。当前我国的民事执行仍存在不少疏漏,同样救济制度也因民事执行的衍生问题、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尽如人意。文章结合当前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6.
执行异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执行救济制度之一,它是指法院在执行生效判决、裁定过程中,因案外人就执行标的提出异议而对其进行审查与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在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执行异议都属于程序上的救济方法。但在我国.执行异议却是实体上的救济方法,而且提出主体只能是案外人,执行当事人不能提出执行异议。这有违执行功能、降低执行效率及没有充分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因而应该对该制度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是保障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实体权利在执行程序中不受侵害的重要制度,可分为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其目的在于全部或部分排除执行依据的执行力或排除对特定标的物的执行。我国现有的异议之诉的立法缺陷在提出异议之诉的主体、异议之诉的审查程序、审理结果、对异议之诉的救济和监督等方面均有体现。在对执行救济制度的程序价值全面认识之后,应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对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实体权利给予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强制执行救济立法过于粗糙、欠全面、难操作 ,不能全面公正地保护当事人及第三人的合法权利。针对这一现状 ,参考国外民事强制执行救济的成功作法 ,应对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作以下完善 :一是建立程序性救济制度即执行异议 ;二是建立实体性救济制度即异议之诉 ,异议之诉可分为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的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全面公正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事强制即将单独立法的今天,面对这一不足,我们应对这一制度作以下完善:一是建立程序救济之执行异议制度.二是建立实体救济的第三人异议之诉,以期通过这两种制度的建立,能够达到保护权益、提高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如:缺乏权利救济的程序途径;对执行实体的实体权利保护不足;执行异议制度设置有缺陷;缺乏执行程序救济专门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立法滞后;人权意识淡薄;重审判轻执行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执行异议制度在保障执行当事人和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利方面存在的不舍理性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凸现。其主要缺陷表现在:审查主体规定不清,审查程序无法可循,关于“中止执行”的规定不尽合理,在处理执行异议问题上引入的审判监督程序缺乏周密的制度体系考量,在保障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权利方面缺乏规定,被执行人缺乏相应的异议救济权利等。为完善执行异议制度,需从实体与程序双重角度进行设计,即为当事人创设执行异议和执行异议之诉两种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民事司法审判过程中,当案件事实不明时,如果法官进行推定,总会存在推定事实对一方当事人不利的情况。由于案件事实是被推定而非以证据直接证明,所以不排除与客观真实不符的可能性。对于不利益一方当事人,应当在实体上和程序上保障他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官正确地适用推定制度,并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救济,从而做出正确的判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民事执行救济体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大陆法系有关执行救济措施理论对我国构建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具有借鉴作用。我国构建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意义重大,并具有现实可行性:观念上的可接受性、制度上的可参照性和成本上的廉价性。在此基础上,拟提出构建我国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得微乎其微,这也正是造成当前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解决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权问题,以切实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制度实质是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一项创新。法律权利的实然性要求、信用的无形资产特征和执行理念的社会调适是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在与德韩两国的信用惩戒制度比较下,我国在制度规定和对被执行人权利保护上还存在不足,是以提出确立保障当事人权利平衡的理念、制定统一明确的规程、增加被执行人保护目的的约束性规定、规范救济和监督渠道为完善该制度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以"高效、公正、合理"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对解决民事执行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法院实行了民事执行听证制度,但存在职权主义严重,缺乏必要适用范围标准等缺欠。为此,应明确民事执行听证的主体;在适用范围上坚持实体争议原则上不适用听证,重大程序性事项应予听证,并对“其他”应予听证的事项做严格限定;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正、相对保护债权人等民事执行听证原则;同时,对民事执行听证的启动、运行及其规则做出全面的设计安排。  相似文献   

18.
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中存在的"执行难"和"执行乱"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是其职能所在,检察机关应坚持不干预正常执行活动和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综合运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法律手段加强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以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浅议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以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行为。作为民事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实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试图从实务角度分析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胝哩,决定重新进行审理的再审程序,它是一项具有补救性质的重要的诉讼制度,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正确认识我国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具体完善,将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机制,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