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尽管学界对辩证法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就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本质这一点来说,却是没有争议的.在辩证法史上,存在着不同形态的辩证法,它们对其否定性本质的彰显是有明显区别的.古代素朴形态的辩证法对其否定性是一种直观的彰显;近代反思形态的辩证法对否定性是一种抽象的彰显;当代阿多诺的辩证法则实现了在理论层面对否定性的彻底彰显.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辩证法对其否定性本质的深层理论根基有根本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否定性何以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和灵魂?这既是对辩证法自身的批判性思考,也是理解辩证法何以是人的生存逻辑展现的关键所在。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辩证法之所以能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就在于其否定性。而辩证法的本质——否定性,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存在本性和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取消了矛盾律,等同于同一哲学,等同于诡辩论;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科学的瓦解,批判的瓦解,也即理性的瓦解”。笔者试从波普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对错,对辩证法批判的逻辑真伪,对黑格尔理论动机的找寻以及波普尔反辩证法又不自觉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析评。  相似文献   

4.
列宁的"三者一致"辩证法作为其整个《哲学笔记》的精髓,表达的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的同一;深刻理解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一致基础上的这一"辩证法学说"有助于我们达到哲学之境,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5.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文选德同志《邓小平理论学习笔记》中的三篇哲学论文,构成了他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理解系列。他从认识论切入,到方法论推进,最后达到本质论揭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世界的实践的历史性的理性思维。这种理解,使他站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的当代逻辑尺度上。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与把握是否真实准确,直接涉及到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及其理论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现有哲学教科书关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论说方式就明显违背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精神,也就是脱离现实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来论说辩证法范畴。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现实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尽管施莱尔马赫深受康德批判哲学的影响,但是他在《辩证法》中试图利用在两极之间寻求同一和平衡的辩证法来克服互相对立的传统学说,并提出了与德国观念论迥异的认识论和主体学说。他运用语言图型来解决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反对普遍理性和绝对主体,并提出了对话理性和有限主体。这种主体的本质不是认知或意志,而是能规范它们的情感主体和宗教存在者。  相似文献   

9.
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为三种具体形态 :一是否定既成知识、面向未知世界的发现辩证法 ,二是否定既成现象世界、面向本质世界的再现辩证法 ,三是否定既成现实、面向未来世界的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这三种形态具有不同的应用功能 ,并且在适用范围、矛盾结构、解决矛盾的方式、基本规律和辩证运动进程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1.
从辩证法和经验实际可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共时发生的,没有什么最后终极性的“唯一者”。这说明,要认识和揭示文学的本质,必须站在现实生活、作家、文本、欣赏者之四者抽象统一的理性立场上,将四者看作不同性质的实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论“真实”     
人总是要真实地生存和生存在真实世界,真实是人生存的依据。因而,人正确地理解“真实”才能正确地理解他自身,正确对待他与之交往的他人、他物、才有对科学真理、理想、信念、道德、艺术等的正确态度。实体主义思维的对象化、逻辑化要求,求索到的“真实”或者瓦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或者与人的超越本性对立。从劳动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才能揭开“真实”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价值本质论争中,无论以李德顺先生为代表的主客关系价值论,还是以赖金良先生为代表的"人道价值"论,都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当中,且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合流.主张主客关系论的并不反对人道价值的确立,只不过在他们看来人道标准就是满足人各种现实的需要;主张"人道价值"论的也不全然反对主客体关系价值的存在,而只反对把人理解成纯粹经验的存在,希望从人本身树立起能够代表人类尊严的超经验的价值标准.因此,当代哲学价值论的分歧实质不在于是否同意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方式,而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主体性,它昭示着未来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德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对象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主客体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也就是将被思考者完全对象化、概念化来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认知的一种思维方法。近代以来,人类的思维方法朝着对象性思维的方向片面地发展了。这一方面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对象性思维把一切事物甚至人自身都当作对象来把握和占有,所以最终形成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性丧失的境况,这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扭曲,也违逆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现当代哲学的众多流派中,我们似乎总能谛听到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消解对象性思维,使哲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而要消解对象性思维,人类就必须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以艺术性的思维方式来维护人类生存的根基,以美的创造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以礼赞讴歌的态度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而这一观点与唐诗的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以对现实思想的批判与建构为目的。如此一来,哲学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是通过思想批判而防止思想的僵化,推动思想的变革,保持思想的活力;二是与科学一道构成一种超越利益主体立场的真理向度,从而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三是突显和张扬生活之为生活的反思特性和创造本质,从而有助于维护与促进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辨证逻辑思维是微积分的思维方法的主要力量,高等数学教学理应重视辨证逻辑思维,自觉运用唯物辨证法作指导,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微积分思想方法的精髓和实质。  相似文献   

18.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人自我诞生的辩证法,也就是对人迄今为止的异化存在现实的描述,所以,它必然是批判性的,但不止于观念的批判,它试图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人的具体生存经验和历史具有一种批判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超越性指向,并且这种超越性是要返回到现实存在中去,批判地澄清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异化与颠倒,并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现实,也就是恢复人的感性生命自我实现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的关于人生的“悲情”体验,且表现于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抒发的同时也是化解,并把视角由社会转向自然,在自然的清净世界里追寻另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