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纲要》到《标准》到教材,都在强调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懂",更重要的是"用",能运用语言文字于生活、学习、工作。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学生只诵读而不能将积存的消极语言转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3.
何谓"简单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简单语文"就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也就是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简单语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它要求我们:一要摒弃课堂上花里胡哨的东西,减省浮于表面的这模式那模式,要关注学生,实在地教学;二是操作简单,有了真实的读和写,也就有了知识积累、情感升华、人文熏陶等:三是"简单"不等同于"粗糙",更不是"简单化",它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  相似文献   

4.
余晓婧 《考试周刊》2013,(37):36-37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都不能忽视的教学目标,并且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分段目标中又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语文教学,不能不关注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骆新永 《考试周刊》2013,(43):42-42
语文教学到了高中又有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新的挑战,但总是有人抱怨高中语文难教亦难学。有人甚至说高中语文像云、像风又像梦。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多年,觉得高中语文是有意的,有味的,有益的。要想教好或学好高中语文,认知与分析尤为重要。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与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这一任务强调从心理上、哲学上、美学上认知与分析语文,进一步走进语文、解读语文,让语文更好地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立足于内容的阅读教学,把本应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显性化,将"教育"搞成了"教学",美其名曰"突出人文性";而本来应该显性化的"语文双基教学",却强调"感悟",强调"积累",强调"潜移默化",又将"教学"搞成了"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学或多或少都打上了"高考"的烙印,从而失去了语文原有的"天真"。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文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性、情感性、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0.
正前几年,在"面向用人单位"思想的指导下,职校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发生了剧变,一味强调"必需、够用",使语文课变成了"识字课""朗读课",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无情地剥离,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式的培养和熏陶就此消失,学生的文化素养直线下降,企业用人的热情随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小学语文虽然也强调阅读与写作,但从其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偏重识记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在小学识记的基础上侧重理解和抽象思维的训练。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人教版小学的语文教材也收录了不少古诗词,但大多数只是要求学生去"记"而已;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则强调"鉴赏",强调的是"品""味""悟",即感知形象、自由品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就像鲶鱼效应中的鲶鱼一样,激励学生思如泉涌,极度渴望知识,并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评价语言"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接触到的许多案例中,笔者发现尽管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已经相当关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的"把脉诊断",在对比中笔者找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三类典型"病例",并从现象描述、形成分析及实践差距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仅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理论广泛地就用于各种语言教学当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理论中涉及到语用学理论的文章还很少,但中学作文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语用学,现行的中学教学目标与语用学所强调的原则是一致的。作为中学作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在教学实际中就会运用到语用学中强调的"语境"、"合作"、"礼貌"、"会话分析"等理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玮玮 《现代语文》2013,(8):113-114
"目标教学"模式为"展示目标——达标教学——反馈——评估——矫正",我校推行这种模式已经五年了。五年来,笔者努力进行语文目标教学尝试,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目标教学,不容易达到既反映语文课本身对教学法的要求,又充分吸收目标教学的优点,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语文的目标教学改革才能顺利、深入地进行。一、"展示目标"与"一般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所占课时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为什么不能十年磨一剑呢?究竟是什么在长期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上的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究竟是什么呢?新课标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强调了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语言积累",积累不足,就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感,更无法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学好语文。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有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语言积累不足会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长久发展。本文主要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做好语文积累。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特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部编教材为明晰教学目标,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重要概念。"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在我看来,主要就是"语言的规律性的知识、原理"。教材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也是明线,使得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变得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基本解决了"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语言",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语用",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行""思"三维策略入手,从"知识点""语用点""思维点"三方面逐点击破,从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思维拓展等方面分享语用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在新课改中更是强调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一切的语文实践则是来源于生活,当下"生活化教学"也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也成为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