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审视,还是从社会现实的维度来考察,科学与人文的分割和对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克服二者的对立,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成为20 世纪乃至21世纪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中外理论界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种促进二者融合的研究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观、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观和将二者加以折中并以"整体有机论"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观.与其相对应,中外理论界形成了从三种不同角度加以整合的不同路线:从科学角度出发研究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所展示的科学文化整合路线,从人文角度出发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问题所展示的人文文化整合路线,以及从科学和人文相结合角度研究二者融合问题所展示的人类整体文化综合路线.在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考察视角和整合路线的探索中,展示出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特点和未来走向: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细化特征、研究领域的交叉趋向、研究视角的人学转向、研究取向朝“人”的实践层面拓展等,并且展示出只有把科学与人文共同置于“人”的视域,理解科学与人文共同的“人为”属性和“为人”属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者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3.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德与法》)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后,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课程。“道德”与“法律”二者最显著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是一种“规范”。“道德”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具有自觉性的规范,而法律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因此,将两者整合在同一个课程体系之中,有  相似文献   

5.
就其内涵而言,公司社会责任涵盖了道德、法律双层内容,就其属性而言,公司社会责任根本上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非强制性法律责任,因此,公司社会责任实现的基本路径,在于公司"依法经营",遵循相关强制性法律规范。不损害消费者、职工、债权人、其他竞争者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就是履行了其社会责任的公司。而道德内涵上的公司社会责任,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立法强制实现,应依赖公司章程的自我确认、社会中介组织的规范与引导、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相似文献   

6.
法是在道德基础上产生的,统治者把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道德习惯上升为国家意志,把自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合法化而出现了法。二者在调节的范围、发挥作用的时效以及在平等性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应是德为本、法为助的。同样,在人格的完善上,其作用也是如此。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道德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的随着历史变化的社会联系形式,它包含着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内容性质的基本观点,我们必须承认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现实利益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倾向性,而处于具体历史之外的超阶级的一般道德体系或类型是不存在的。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人的情感内容归为两大类:一是肯定性情感,如爱、喜、乐等;一是否定性情感,如恨、怒、哀等。情感的形态多种多样,但由常情而论,情感有正常和反常两种基本形态。正常的情感,要求情感与情态,或者说情感的内容和情感的外形两者统一。例如,痛苦时流泪,高兴时大笑,便是正常的。反常则不然,在反常中,情感与情态不一致,甚至相逆悖。例如大恸而惨笑,肯定性情感表现出否定性情态形式,或者否定性情感却表现出肯定性情态形式。中学语文教材许多地方涉及到“反常情感”,笔者在这里把它们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对我们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反讽模态在人文长河中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就存在性而言,主要从世界观的可能化、方法论的现实化与道德必然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就对象性而言,主要从否定性与批判性两个特征展开,二者共同构建起反讽模态的社会批判指向与对人、人性、生命、存在的本位思考。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结构中既相似又根本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调控手段和价值体系,两者各自调控对象的内容和范围是客观的,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社会的性质、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道德和法律内在性质、特征,即自身规律决定的。二者调控的内容之间有不同的方面,又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二者调控的内容之间应该是动态的立体式交叉关系,二者调控的内容应有一些原则性区分。  相似文献   

11.
法是在道德基础上产生的,统治者把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道德习惯上升为国家意志,把自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合法化而出现了法。二者在调节的范围、发挥作用的时效以及在平等性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应是德为本、法为助的。同样,在人格的完善上,其作用也是如此。中国历史和西文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道德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成为不少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广泛探讨的问题,近现代的实证法学家们提出法律与道德的不相关性,而代表自然法学派的法哲学家富勒则提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性观点,将社会的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认为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得以正常进行而遵守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底端的要求。而愿望的道德是促使个人得以很好的发展及社会更加进步而崇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高端的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表现在义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的逻辑基础,愿望的道德以义务的道德为奠基并成为其必要性,二者共同成为了法律的内在逻辑要求,并赋予法律以内在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定原则是传统物权法最为重要的原则,其内容包括“类型强制”和“内容固定”两个方面,企图以之囊括一切物权法规范的强制性品格,不可取。依不同情形,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将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物权法定原则与物权法其他基本原则一道,塑造了物权法的强制性品格,使物权法上的意思自由隐而不彰。物权法定原则迎合了大陆法系的成法传统,中不涉及对物权法定原则本身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4.
合意性是制约一个言语行为最重要的原则。在法律刑事庭审中,言语行为最强烈地表现为"我""你""他"三方主体的互动博弈过程,不同的行为主体的意图明显可以分为合作与对抗两类,由此决定其中的转述可分析为"肯定性转述"和"否定性转述";而一般意义上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此也有了不同的意义。进而言之,在法庭上,所有事实的确定,都是通过转述来实现的;同时,所有转述又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无论是"肯定性转述"还是"否定性转述",无论"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在法律言语行为中,一切转述都具有原述性——都必须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呈现出不同于文学、新闻、学术等体裁的独特特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很多年,纵观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仍然停留在空洞的理论研究和强制性的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上。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社会蕴涵着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道德内容,它在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期依然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家庭道德建设。除了道德因素之外,法律因素对当前公民家庭道德建设也发挥着规范作用,二者在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8.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中西诗画观中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向来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手角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各自不同,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双方并非完全对立,将两者互补方能促进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新发展。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在实施效果上相互促进,都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两大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