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之前,曾经举办过一次全国漫画展,也许那也是唯一的一届。30年代,漫画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举办全国漫展,时机已经成熟,终于有那么几个热心的漫画家联手促成了这件名垂漫史的大事。他们的名字应该记下: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宣文杰、张光宇、黄苗子诸位。王敦庆在《全国漫画展览会的诞生》中用漫画手笔描绘筹备漫展的班子成员———“因为光宇和浅予一个肚皮大,里面记得的漫画家多,一个眼睛锐敏,知道谁人的漫画值得展览,所以担任征求出品的工作;因为(张)正宇长书法,善交际,于是荣任宣传部长;少飞有犹太人的鼻子,很像放印子钱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漫画新闻界     
新闻漫画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它可以参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也能够对热点问题及社会现象等展开评议。舆论监督是新闻漫画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中领略漫画家们犀利的作品,矛头直指一切假、恶、丑的东西,有的读来痛快淋漓,有的令人深思。所以,我们也非常喜欢新闻漫画这一形式,并且不断地运用到日常的版面中去。不过,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是否想过,自己一不留神,也会成为漫画家笔下的角色、被人曝一曝光。为此,本刊特地选了部  相似文献   

3.
苗地漫画选     
苗地是我国著名漫画家,他1925年生于山西河曲县,早年就学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以后在《人民日报》任美术编辑40余年。苗地擅长连环漫画,曾创作过《爷爷和孙子》、《小侯外传》等连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有资格被称为"国民漫画家"的艺术家可谓凤毛鳞角,但是能够通过漫画赢得自己人生的荣誉,也因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本国乃至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被授予"国民漫画家"称谓的有两位我们耳熟能详的漫画家,他们就是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和日本漫画家鸟山明. 比利时国宝漫画家埃尔热 1907年乔治·雷米出生在比利时一个童衣制造厂的小职员的家里.小雷米应该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他在1924年第一次以"埃尔热"这个笔名为《比利时童子军报》的文章插画.从此人们记住了"埃尔热",逐渐忘记了小雷米.  相似文献   

5.
每个时代,漫画的共同记忆都凝结童颜欢愉,凝结着刻板教育下的柳暗明;十多年前,一个宝岛漫画家和两多年前的先圣们结成了隔代知己:智者的低语》《仁者的叮咛》……一本漫画世传典籍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新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漫画不再是子们的专利,人们开始通过这位漫画水墨翻飞的  相似文献   

6.
胡超峰 《声屏世界》2005,(12):42-43
近几年来.根据漫画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作为新剧种频频出现于电视荧屏,其代表作便是改编自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漫画系列《涩女郎》的电视剧《粉红女郎》。该剧一经播出便深受都市青年观众的喜爱.取得了理想的收视率。在《粉红女郎》取得收视成功后.改编自朱德庸的另一漫画系列《双响炮》的同名电视剧《双响炮》紧接着新鲜出炉,在部分省市电视台的播出中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漫画是画名人肖像的,我们称之为肖像漫画。各行各业都有名人,漫画家将他们的面貌进行夸张地造型后,寥寥数笔,便有了肖像漫画。这类漫画除了形象上的别致外,一般也可以附加一些与主人公有内在联系的其他内容,提示其性格或职业的特点,以增强肖像漫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四、漫画肖像画人的漫画肖像,在漫画(特别是讽刺画)创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艺,在欧洲流行很早。这种肖像画,是用漫画的夸张笔法绘制,将人的生理特点突出,看来畸形,然而酷似。外国漫画家把被讽刺和取笑的对象画成漫画肖像。有的肖像只是画得有特色,有趣,并无讽刺含义。漫画家把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演员、运动员以及一些其他新闻人物,用漫画笔法画出来,登在报刊上(图24)。许多杂志,如幽默、讽刺性的和时事性的刊物,还常以新闻人物的漫画肖像作为封面。十九世纪法国漫画家安德列·吉尔(巴黎公社革命漫画家)为《月亮》杂志《当今人物》专栏作漫画肖像。苏联漫画家以为别人作漫画肖像表示友好,如在杂志上发表漫画肖像为国人祝寿(《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国报刊上的国际漫画大为减少。为促进我国国际漫画创作的发展,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在去年岁末,邀集英韬、王宇,孙以增、沈同衡、江帆、朱根华、苗地、陈封雄等部分漫画家,召开了一个专题座谈会。会议的直接成果是去年12月24日和31日人民日报刊出的两期国际漫画专版,即《漫画家笔下的世界》和《1986年世界十大新闻》。在组织座谈会及编辑国际漫画专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十届金鼎奖的漫画奖项,由凌群(杨心怡)的《漫画也疯狂》一书夺得,这使台湾许多人包括作者本人都觉得意外。作者毫不讳言地表示,他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这部漫画选辑会得到评审的青睐。 这本选辑是漫画家出版社的创业作,之所以有计划地以“漫画家”为名出版,原是台湾漫画艺术推广协会的一个雄心壮志,即让台湾的漫画家作品一一结集成书,并与大陆的漫画界作交流。  相似文献   

11.
瞬间如花,余香常闻。经历过才有记忆。经历似水,记忆如花。瞬间绽放的美一旦被摄取,便深深地烙印在心里,抹也抹不掉!瞬间如花,余香常闻。经历过才有记忆。经历似水,记忆如花。瞬间绽放的美一旦被摄取,便深深地烙印在心里,抹也抹不掉!太阳赐予的黑色已经渐渐地从脸上消失,同事们  相似文献   

12.
漫画三题     
报纸是漫画家的学校报纸是漫画家的学校,漫画艺术是在报纸的土壤上成长发展起来的,它和报纸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漫画作为宣传的武器,较之于其他画更为锐利,更有力量。因为漫画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漫画家和报社——具体说和报纸的编辑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目前,国际的政治斗争异常复杂,漫画家在执笔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到口径和分寸,考虑到某一个目标该打不该打,怎么个打法  相似文献   

13.
专门介绍中外古今优秀漫画作品的刊物《漫画选刊》第一辑(试刊),已于八月下旬出版。这一辑以主要篇幅选刊了《1982年全国漫画展览》展出的一百多位漫画家的近作,包括全部评选得奖作品。此外,还介绍了著名漫画家米谷的政治讽刺画,我国最早的一部漫画集《戊申全年画报》,南斯拉夫报纸上的漫画和  相似文献   

14.
与台湾漫画界人气正旺的漫画家萧言中密切相连的有这样一组数字:台湾《中国时报·生活版》连载的第一个单幅幽默漫画;台湾地区单本漫画销量突破20万册;累计出版漫画作品20余部;漫画作品多次名列台湾“金石堂”、“诚品”、“新学友”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他的漫画新作《整形BAR》又获得了2002年度台湾单幅漫画金像奖。萧言中的漫画何以如此走俏? 如果杰克是将魔豆吃掉而不是种在土里,牛顿是坐在椰子树下而非苹果树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7月号发表了陈顺懋同志《方唐新闻漫画刍议——兼论新闻插图漫画的宣传效应及漫画家的时代责任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本文就新闻漫画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国报纸配合新闻而创作的新闻漫画目前还不是很广泛。一些报纸常邀请一些漫画家及时地提供新闻以创作漫画,而社会上的自由投稿的新闻漫画,由于题材、处理及时效难以投合报纸需要,一般见报率较低。近年我国新闻漫画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步子不大,为此,有的同志认为新闻漫画的范畴应该扩展,把针砭吋弊的漫画纳入新闻漫画范畴,壮大新闻漫画声势。但是,出现一个问题:时弊如官僚主义、贪赃枉法的“时”,往往指整整一个时期,甚至超过一个时期,把针砭时弊漫画纳入新闻漫画范畴,结果是否定了新闻漫画必须具有的“新闻性”,也就是脱离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7月号发表了陈顺懋同志《方唐新闻漫画刍议——兼论新闻插图漫画的宣传效应及漫画家的时代责任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本文就新闻漫画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国报纸配合新闻而创作的新闻漫画目前还不是很广泛。一些报纸常邀请一些漫画家及时地提供新闻以创作漫画,而社会上的自由投稿的新闻漫画,由于题材、处理及时效难以投合报纸需要,一般见报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方成何许人也?谁不知道他是当今著名的漫画家、杂文家呢?漫画作品两千余幅,出版著作、文集十多本,人们熟悉的《武大郎开店》、《钓鱼》、《官商》,就是他的杰作。他怎么画起漫画? 方成的漫画,方成的杂文,都充满了幽默感,让你笑——或苦笑,或嘻笑,也狂笑。或许因为他的作品常常让人们忍俊不禁,有的人就说,漫画家的生活,一定也充满了幽默吧?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报刊上的国际漫画大为减少。为促进我国国际漫画创作的发展,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在去年岁末,邀集英韬、王宇、孙以增、沈同衡、江帆、朱根华、苗地、陈封雄等部分漫画家,召开了一个专题座谈会。会议的直接成果是去年12月24日和31日人民日报刊出的两期国际漫画专版,即《漫画家笔下的世界》和《1986年世界十大新闻》。在组织座谈会及编辑  相似文献   

19.
新闻漫画作为一个画种,在中国的兴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新闻漫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战斗风格,鞭挞反动、愚昧、落后。前辈漫画家们肩负起时代责任,用自己的画笔和心声,唤起人们的觉醒和奋进。坚定地站在国家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这是中国漫画优秀传统的主流。从中国的漫画发展史看,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漫画家,他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视社会的进步为己任,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漫画作品启迪教育人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的漫画,是中国漫画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还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漫画家。  相似文献   

20.
岚子 《传媒》2003,(Z1)
在《时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女人(《时尚·COSMOPOLITAN》,前身为《时尚·伊人》),跟一个男人(《时尚·ESQUIRE》,前身为《时尚·先生》)结了婚,成了一个家(《时尚家居》),他们崇尚健康的生活(《时尚健康》),经常出去旅游(《时尚·中国旅游》),对流行的时装也非常关注(《时尚·中国时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