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行学校管理中的功利化、科层化和秩序中心的倾向,严重弱化并导致学校管理日益丧失"教育性".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笔者从内外两个维度来反思教育性遮蔽的原因所在,最后得出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定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应当消除学校非教育现象。矛盾性教育行为、迷信行为、非诚实行为、学校权力滥用行为、教师权力失衡行为和教育迷误行为等当前常见的学校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具有目的的混杂性、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隐蔽性和结果的破坏性等特点。它们会迷惑学生思想,促成言行混乱;误导学习生活,妨碍智力发展;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机体发育;造成心灵创伤,破坏心理健全。陈旧文化观的遮蔽、新旧体制间的疏漏、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能力的欠缺等是其原因。学校建立教育者研究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总结制度,使教育者成为研究者、鉴别者和反思者;建立社会参与制度,学校自觉成为被督促者等措施,对于减少或消除非教育性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学校领导是学校质量和学校变革的关键因素。学校领导者是学校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中心。发达国家在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学校领导者的作用,强调学校领导者应该成为教育性领导。发达国家的研究者们揭示了教育性领导的内涵,从三个维度解释了教育性领导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教学领导、课程领导和学习领导,同时还指出了教育性领导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学校变革有效性分析的相关研究中,出现了多种学科视域,如现象学、逻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式,"合教育性"应是根本的分析原则。学校变革的"合教育性"就是强调学校的变革行为要与学校的教育属性相和谐。其内涵表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6.
论学校职业指导的教育性原则朱启臻本栏编辑金剑影职业指导作为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才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各种职业指导组织相继出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也普遍开展起来。但由于职业指导在我国恢复的时间较短,经验缺乏,对职业指导还...  相似文献   

7.
学校管理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师生共同努力工作,并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可以分为效率为本模式、人本模式、理性为本模式和多元整合模式,分别对应古典组织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后现代管理理论。我们应该看到,学校管理与一般管理又有不同,因为他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教师和学生,是有着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和老师,因此,当今学校管理应提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8.
学校纪律的性质与功能:从规限、管理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学校纪律的性质看作是一种约柬、控制,将其功能定位于规限、管理,是学校纪律问题产生的根源。学校纪律的落脚点不在学生的现时,而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学校纪律的本性不在规限与管理而是教育与发展.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实现学生的成功入世。  相似文献   

9.
学校管理具有特定的管理对象,新时期又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陈能浩 《高教论坛》2003,(3):138-140
组织政治存在于任何组织,它影响总组织绩效和组织成员绩效。在简要介绍西方组织政治研究的产生、发展、概念和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学校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与经验性并存、自觉性与习常性共在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哲学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隐蔽课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逻辑与现实的必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道德哲学甚至比正式的道德课对道德问题更具解释力,因此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学校应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隐性文化与隐性课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教育中,大学教师通过显性课程作用于大学生,发挥现实的影响力。同时,其自身的隐性文化以隐性课程为载体形成可能的影响力,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大学教师需提供良好的隐性课程内容,了解大学生的隐性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大学生的理解,使可能的影响力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海瑞 《中学教育》2009,(12):46-49
隐性课程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感,有助于完善个性、健全人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创造力。为使其价值得以最大的发挥,应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及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等方面来全面挖掘它的育人价值,使其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以推动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隐蔽课程自提出以来,一般都是从结构功能主义、现象诠释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围绕传统教育进行研究,但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网络的出现及其向教育的延伸产生了网络教育,新的教育文化环境形成独特的隐蔽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