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燕  蒋道文 《现代语文》2009,(10):107-108
鲁迅新诗不独体现着深邃丰富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鲁迅新诗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连缀诗歌内容和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由此呈现着一种对话结构形式,使其诗歌结构形式更为细致、缜密。  相似文献   

2.
鲁迅新诗可谓借用象征性意象进行新诗创作的成功典范。鲁迅能在新诗创作中准确运用象征性意象来联结与组合充满诗意的语言符号,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歌氛围,表达丰富而深刻的诗情与诗思。这在中国新诗草创期显得弥足珍贵,也更加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鲁迅诗歌研究依然沿着旧体诗与新体诗两类不同的诗体类型而进行,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在鲁迅旧体诗的研究中,实证方法和比较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趋势。研究者通过大量史实的稽考、本事的还原,廓清了鲁迅旧体诗的历史背景和深厚内涵。比较的方法注重在研究中引入一定的参照系,在与古代诗人或同时代诗人的比较中彰显鲁迅旧体诗的独特美学风格。第二,在对鲁迅新诗的研究中注重诗史背景下的意义探寻,研究者大多着眼于鲁迅的新诗创作之于中国新诗史的意义,因此形成了"鲁迅与中国现代新诗"这一重要的论题。将鲁迅新诗置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大背景之中来进行考察时,重点集中在文化史层面的解读以及鲁迅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两个方面。上述两个方面基本构成了21世纪初鲁迅诗歌研究的新趋势,并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鲁迅诗歌研究宽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鲁迅诗歌方面的创作,除了散文诗《野草》之外,还有新诗和许多用我国旧体诗歌形式(包括民间歌谣形式)的诗篇。新诗六首,后者数十首。这些诗篇,数量不算多,但质量却相当高。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为人民大众的作家“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时候,引用了鲁迅《自嘲》诗里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相似文献   

6.
曾游学欧洲的梁宗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与此同时,梁宗岱还针对当时新诗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了自己对新诗形式上的看法。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不仅有着到西方象征主义痕迹,也包含着他本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文章主要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音乐性和诗行构建以及诗歌形式的"真"这三方面阐述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新诗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整个的战斗生活中,诗歌创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鲁迅诗歌,共发现六十一题,七十八首。其中自由体新诗八首,民谣体讽刺诗四首,鲁迅自称为“活剥体”的讽刺诗三首。余下的六十三首全为旧体诗。鲁迅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篇篇跳动着时代脉搏,首首翻卷着斗争风云;是向旧社会进击的号角,是催促新社会诞生的战鼓。它犹如战地黄花,分外芳香,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8.
戏剧化是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徐志摩在新诗戏剧化方面做了尝试,引入了戏剧性场景、戏剧性结构、戏剧性诗学观念和戏剧性对话等,努力探索现代诗歌的戏剧化体式,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从一九○七年在《河南》杂志发表文章,着重介绍西方“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派诗人起,直到一九三六年不幸逝世以前为止,三十年来不仅写作了六十多首旧体诗和新诗,而且对诗歌的理论问题和诗歌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散见于他的文学史著作、专论、杂文、评论、书信、讲演中有关诗歌的言论就有一百八十三条之多。鲁迅关于诗歌的论述,总的看来,始终围绕着“五四”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就新诗的主体观、新诗的创作观念、新诗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见解,这些见解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中国诗歌发展的低谷时期,鲁迅的新诗观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百年新诗发展,总是伴随着质疑和反思的声音。早在1925年,鲁迅就说过“诗歌却已奄奄一息;到1995年,周涛又有“新诗十三问”,明确质疑“发展的大方向是不是错了”;近至2008年,丁国成又撰文声称“新诗主体论,更是到了应该休止的时候了。类似言说在新诗发展各个时期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至今,不仅广大的读者(批评家也是读者),而且新诗的写作者们,也对中国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诗遭遇的诗歌观念危机。古典诗歌的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以足够的坚实性和力量,成为人们认知诗歌的普遍意识,成为人们观察诗歌的世界观。新诗的观念至今含糊不清,使人们愈来愈难以把握新诗的评价活动,因此,新诗在迈进现代之后的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的关学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与形式、自由与格律是长期困扰新诗的一大难题。该文指出丧失形式规范是新诗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而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首要因素。同时阐明了诗歌形式规范的基本内涵,指出重建新诗形式规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形式”与“意象”是衡量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指标,对于新诗的阅读与欣赏,需要挖掘出诗歌的形式美与意象美来。即既要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还要能够读出新诗的形式美,尤其是旋律美来。  相似文献   

17.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8.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9.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 ,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 ,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 ,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诗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六首白话新诗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鲁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温鲁迅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我们探讨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