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量文章书籍的量词篇、章、卷、册、首、条等,考其源,各不相同,其运用对象也有所区别。篇册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尺来长的狭窄竹片或木片上,书写于木片的叫“牍”或“札”,写于竹片的称“简”。如果书写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数片或许多片,用绳索将这些写好的简、札联结起来,编缀在一起,这便是“篇”,又称为“册”或“策”。以后,用“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如,李白斗  相似文献   

2.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3.
“札”,古文义为“木简之薄小者”。古代人写字写在木片上,较狭较小的木片就叫“札”。“札记”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4.
漫谈印泥     
正印泥早在战国和先秦时期就有,那个时候叫封泥。战国和先秦时期官员要写公文,公文写在竹牍上,竹指竹简,牍指小木片。官凭印,文凭书,公文要加盖印玺,这一做法等同于现在政府机关下发文件。公文文字写在牍片的凹面上,然后再用一块大小差不多的牍片覆盖在上面,相当于封面。这片"盖子"那时候叫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4,(13)
解 老师 : 您 好 ! 在 古 文 阅 读 中 经 常 会 碰 到“ 书 信 ”一 词 的 不 同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请 问 它 们 到 底有 没有 区 别呢 ? 您 的忠 实读 者 阿 朵 阿 朵同 学: 你 好!来 信收 到。能 为同 学们 排 难 解 惑 是 我 最 大 的 快 乐 。 古 文 中“ 书 信 ”不 同 的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虽 然 都 有“ 书 信 ”的 意 思,但在 意义 上 还是 有一 些 差 6. 尺 牍 :牍 ,古 代 书 写 用 的 木异 的 ,现 将其 区别 例 举如 下:片。 …  相似文献   

6.
书信的别称     
在汉语里,书信有多种别称:函:书信的代名词,便信称之为“便函”。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便札、惠札等。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等。笺:供题诗、  相似文献   

7.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8.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9.
简:中国古代用作书写材料的竹片称为简,用竹片写的信称为书简,亦径称为简。牍: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写书信用的木片不超过一尺,故名尺牍。柬: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素:写在白绢(或绸)上的书信称尺素。以后代称书信。  相似文献   

10.
书信的别称     
1.简:古代书信曾写在一尺一寸长的竹片上,后引申为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简来,受赐无量。" 2.牍:古代书写用的长而厚的木片,有的长约一尺,因而亦称尺牍,引申为书信。古诗文中常见的有尺牍、华牍。 3.札:原指古代写字用的薄薄的小木  相似文献   

11.
古代人将字写在木片上,较狭较小的木片就叫“札”。“札记”,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只言片语。将生活中的见闻偶感、琐碎思想随时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札记。勤写生活札记,不仅积累了素材,而且练习了笔法,长期坚持,作文水平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么,怎样写生活札记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13.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一条关于孔子读《易》的掌故,语出《史记》。该书的《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柔软的熟牛皮。中国古代的书籍是由刻了字的竹、木片串成的,以竹为质料的称「筒册」,用木为质料的叫「版牍」,然后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 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16.
"札记"的"札",解释是"木简之薄小者也"。古代,人们把文字写在木片上,零碎的木片就叫做"札",专记短小见闻、偶感随想之类。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札记教学,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书信的别称     
在词汇丰富的汉语中,书信有不少别称。简:书信亦称书简、小简。因战国至魏晋时曾用一种狭长的,称为“简”的竹片作书写材料。札:古时书信亦作书札,因战国时亦曾用狭长的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之为“札”。  相似文献   

18.
一、书、信和函书信书信在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书”.古代的“信”指信徒,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如:书翰,翰是羽毛。古代人用羽毛当笔,所以泛称笔写的书面文字为书翰,后来主要用来指书信.又如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也指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信写:“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其它还有书邮,如宋  相似文献   

19.
<正> 书信的别名有书简、书牍、尺牍、尺素、书札等等,这种种别名,大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有关联。汉初尚未发明纸张,记事与书信仍像前代那样请竹片或木片代劳,竹片谓之“筒”,木片谓之“牍”,所以秦汉后人们多称书信为“书简”、“尺牍”。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之一,普及于人际之间,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文言书信更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多优秀之作,本身  相似文献   

20.
融·熔·溶     
“融”字指某物本身消融,不靠其他溶液去“溶”它,也不必通过烧烤去“熔”它。比如人们常说的“春雪易融”用的就是“融”字。北方冬末的雪后,常能看到春雪消融的景色。除此之外,“融”字还有调和的意思,因此“融洽”、“水乳交融”就好理解了。有个成语叫“融会贯通”,是说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的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