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与清晰的逻辑。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从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和教育载体等维度提出建议,以使大学生具备理性的法治意识,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榜样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内在耦合性,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感、可知、可学。高校在推动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中,需进一步重视学生榜样在思政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加强学生榜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的实践机制、创新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职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聚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法治教育课堂实效,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背景下,法治教育课堂教学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以“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为主题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通过融通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凸显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校本特色,探索高职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的校本模式,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耿卫华  雷蕾 《成才之路》2024,(11):29-3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思政教学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重视从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注重“课程讲授+实践探究”模式的构建,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注重“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全面渗透大学生活,注重“传统+新时代”红色精神素材的优化选择,注重“红色精神+思政法治”作业设计等措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与作用,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6.
舒国兵 《教育与职业》2012,(20):121-122
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展开论述,在分析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课程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从改革课程教学、拓宽校外教学渠道和改善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课程法学实践教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只有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公民教育,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结合具体校园实践,探讨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谷骞 《文教资料》2015,(2):157-159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法治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三条路径,以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是行为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法治观如何将影响到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良好的法治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是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是西藏高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重要的任务。西藏高校法律通识课程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有效课堂,完善法律通识课程建设,必将有益于西藏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课中如何运用热点法治案件是关系思政课教育效果的重要问题。以轰动全国的天津赵春华案为例,在思政课教育中要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视野,引导学生科学理解法律规定,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基于对"赵春华案"的分析,运用热点法治案件在"基础"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反思,包括科学定位"基础"课的法治教育;对热点法治案件的讲述要注重弘扬主旋律,真正立足中国实际讲述中国法治发展;深入挖掘热点法治案件,用好、用足这些鲜活素材;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法律观,中心在于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大学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生力军,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尚存在一些误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法治实践教育尚需进一步拓展。为此,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个主渠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教育的多种途径,在真实情境中加深他们对法治知识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与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产物,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法治知识学习,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透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修订变化,以专题式教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展开丰富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可或缺。因此,法治观教育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核心在于共同价值命题与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两者的辩证统一。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灌输-启发式教学,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重要举措。探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灌输-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层面进行:从宏观层面看,以专题教学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从中观层面看,以问题教学法破解教学难题;从微观层面看,以共同价值命题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开展灌输-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内在精神与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精神,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实际,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针对大学新生所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干,把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在教材的内容上通俗易懂,与当前社会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也融合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话题式"教学法,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种现象,还可以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基于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分析探讨"学习共同体"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意义和应用。一、"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实践意义"学习共同体"理论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已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一个新的着力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时,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理论教学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21、2023新版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在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加以改版和内容的适度调整,这是顺应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包括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相应地走向“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其理论性和政治性明显增强。这个转变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运用最新刑法修正案的亮点及其相关案例贯穿整个法治内容教学,既具体又生动、既有趣又有效,或许可以作为思政教学教改的一种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