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沈从文的研究我们往往注意到他作为湘西赤子淳朴、执著的一面,而《从文家书》使我们看到了沈从文作为湘西浪子的另一种形象,看到了他性格和创作中的游移因素。这种游移因素影响了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婚姻情感、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现象,就是对湘西独特文化的文学呈现,这种文化呈现主要内容是湘西的民间信仰习俗,由此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叙事的独特性。首先,这种文学表达的文化基因显然与湘西古老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系完整性和神秘性是分不开的;其次,沈从文把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再次,沈从文开掘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叙事手法,来构建湘西文化的诗性特征;最后,这种民间信仰的诗化表达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进行文化反思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出走故乡湘西后给早期的全部生命体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情感取向、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家世、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探寻沈从文的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沈从文来讲,湘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土地,他用文学创作描绘他对湘西的体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被赋予原始性、自然性、异域性的特征,并逐渐将这些特征蕴含在它的物理环境、地理位置、传统以及习俗当中,并主导着沈从文湘西叙述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异域风情、自然画卷、历史特征及民族意识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沈从文通过他对湘西的情感体验湘西,通过文学创作思考并想象湘西,并借助文学审美与恋地情结,将湘西独具的美学特征呈现在美如画卷的文字间,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湘西叙述。本文结合沈从文的湘西情节、分析其早期与后期所创作的湘西叙述,以此探析沈从文现象的湘西叙述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词、修辞、俗语和歌谣,探讨其语言蕴含的自然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沈从文乡土文学中所构建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9.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打造的湘西世界中,女性一直是他最关注的,而其中的湘西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在这些少女身上体现着沈从文的美学追求,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形象的分析,找到沈从文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对两性关系的个体感悟。  相似文献   

12.
鲁燕 《语文知识》2010,(2):22-24
“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经历了“无家可归”的遭遇之后,创作上又重返“湘西世界”,试图找回自我的心理皈依——梦中的世外桃源,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逃路。但情感上的眷恋无法阻止现实湘西人性美的缺失,更何况湘西世界所依存的传统文化本身也未必是完美的,所以理性认识使沈从文又不得不在完美之中置放了人事错位的哀伤。其实,这正是沈从文主观意愿和现实体验的分裂,也是沈从文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矛盾心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杨鸿雁 《文教资料》2007,(18):68-70
透过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物象,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湘西特有的地方文化的深沉依恋和深情讴歌。正是作品中蕴含的这种深沉的文化情感,才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解读意义。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这种文化心理形成的深层心理动因及其特点,我们还会发现,这种文化心理是作者在对湘西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充分对比中作出的最终选择。作者对湘西文化的认同呈现出发展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水"有着须臾不能分离的密切联系,"水"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伙伴,是他作品的灵魂。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随处有"水"的世界。本文紧紧抓住"水",详细论述了沈从文对水的那种特殊的情感,以及对美的一贯追求,并写出了他以一种"保存原料"的态度,不加人工雕饰地描述出湘西女性具有水的灵性与美质的女性美的特点。通过生活在水边的人民淳朴自然的思想情感和民风淳淳的人际关系,以及纯真美丽的爱情的分析,揭示出湘西的人情美、人性美。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反复叙事的手法运用的比较多,而在《长河》中尤其突出。《长河》中这种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了沈从文所要表现的"常"与"变",表现出沈从文的国家认同、地方志书写以及对于湘西系列小说作总结的趋势,不仅如此,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构成他没能写完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18.
《边城》这一美丽的“希腊小庙”和‘世外桃源”,融入了沈从文潜心构建“湘西世界”的情感和艺术追求。沈从文通过对“不巧”爱情悲剧的编织和痛苦人生经验的写照来构建“边城”世界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9.
要理解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寄托的情感和思想,就必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语境。沈从文是在英关派的持久扶持与帮助下构筑起他的“湘西世界”的。在英关派背景下解读“湘西世界”,可以看出它是作者应对现实中各种思想倾向与艺术主张时的一种立场选择,其中隐晦地表明了作者对争论激烈的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边城》的粗浅剖析,论述了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特色;魅人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细腻的心理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追求语言的地方色彩,注重字句的斟酌,锤炼,形成质朴、自然、凝炼、含蓄的语言风格;运用抒情笔调,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旨在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成就是显著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切实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