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三”     
“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读写》2008,(1):31-31
鼎、顶二字同音,但含义不同。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后来作为摆设,象征权势。在书面语言中,鼎是“大”、“盛”、“有分量”的意思。例如:“鼎(大)力相助”,“鼎盛(兴盛)时期”,“一言九鼎(分量重)”。  相似文献   

3.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4.
    
周伟民 《新读写》2013,(11):51-51
败.甲骨文的图形是用手持棍棒击打鼎器。鼎,是我们的祖先用以煮食的容器,后来又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就反映了鼎的重要地位,鼎被打坏了就是“败”了,所以就有了“败坏”,“衰败”,“失败”等贬义词。“败”,后来才衍变成“贝”和“文”的结合。“贝”即是货币,金钱。  相似文献   

5.
学习从阅读开始。什么是阅读?我们又得如何阅读?问题看似简单,如果仔细地去想一想,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道理。阅读中的“有”与“无”就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与阅读有关的“有”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指阅读物中有什么,其二是指阅读对象认知结构中已有什么,其三是经过阅读后得到了什么。而“无”,第一指的是阅读物中没有直接表白出来的内容,其二是指阅读者还没拥有阅读内容所包含的信息,其三是指通过阅读又会失去什么。  相似文献   

6.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并不是不要“质”,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既“减负”又“增效”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变‘故’鼎‘新…——逐步改变、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逐渐改变以往“少、慢、费、差”学习现状,才能保证在“减负”的同时“有效”“增效”。一、减少课堂教学的“枝蔓”。变“老师讲课”为“师生聊课”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短板效应”。因此,你的人生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你的短板,即弱点、缺点、盲点。但我细想起来总觉得有些憋屈与不甘,这是由于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札记     
说“微软”说到微软,就要提到“MicrosoftCorporation”。“MicrosoftCorporation”是大名鼎鼎、富有传奇色彩、连续几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创办的一家软件公司,翻译成中文就是“微软公司”。“mi cro”是英语中的一个词缀,有“微小”之意.“soft”有“软”的义项,由此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1.
“和谐外交”理念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何谓“和谐外交”理念?从字面上讲,“和谐”与“和平”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和平外交”通常指手段、方式上的和平,即非暴力、非战争解决问题的政策。而“和谐外交”包括了这层含义却又不限于这层含义,它更多了一层“关系”的内容和相互“协调”的职能,即要致力于使“相关各方”的关系,不仅限于和平共处、不发生冲突,还要争取通过“协调”来达到“和谐”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3.
刘圣明 《教书育人》2005,(11):35-35
威信即声威与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辞海》有威信条目:“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威信,贵在有“信”,有“信”才有“威”,这里的“信”指:信用、信任、信服和信赖。  相似文献   

14.
教师管理是一门艺术,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教育管理的领导下能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管理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方”有棱有角,指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圆”有灵动感.指管理的灵活性、变通性。“方”与“圆”的辨证统一,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就是一种科学而艺术的管理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虽然“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比与小学生经常进行的两个数量的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前所学习的“比”是指“差比”和“倍比”,而现在所学习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而两个数相除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即指同类量的比;二是相关联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量。  相似文献   

16.
施昌曙 《考试周刊》2013,(81):38-39
“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教师的最终追求应该是“既好教,又教好”。“既好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操作;“又教好”指的是教学的效果最好。本文从如何为教学找到一个好的“药引”,即切入角度入手,试图解决上述“既好教,又教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周易》中,“经”解释为“径”,即阡陌;“济”解释为“渡”,即渡水。“经济”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古时有副对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经济”意即治理天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借用了古汉语中“经济”一词,赋予“财政经济”之意,使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又将它从日本移植过  相似文献   

18.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运用历史献和现代方言相接合的研究方法详细考释了元曲存疑词语“刮马儿”的含义,即“刮”是“騧”的借字。本义指一种骏马,引申义为“跑、奔”,元曲用为引申义,“刮马儿”的词义就是“奔马”。另外对“海马儿、耍马儿”作了筒明的辨析释义,从而使词形相似但词义根本不同且易引起人误解的三个元曲词语有了确诂,并为权威工具书的修订提供了确切资料。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木桶”,那私它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几大板块组成;若从素质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是由德、智、体、美、劳等几大“板块”构成。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素质教育只有重视“短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盛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