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历了中国几十年来重要时期的种种国难家仇,国家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变迁在王鼎钧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的他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对文学、对人生的赤诚之心似乎愈发澄澈纯明。他曾为自己写过一份简介,其中亦含有自我评价的成分:"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比较特别的一位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上还是思想上),他的作品里有情感的涓涓细流,温馨缱绻,也有隽永深刻的哲理,让人震颤。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本身是一个与命运抗争极为成功的例子,却又因此流露出一种宿命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飙 《教书育人》2006,(2):20-21
我一直坚信:只有有梦想的教师.他才能给学生以更大的梦想;只有有追求的教师,他才能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心灵深处更炽热的追求;而一个人有了终生能为之奋斗的梦想,他才会活得更充实和更快乐,他才能看到人生的目标和希望,他才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风雨,人生的磨难,遂化入诗意,庄严而又沉重。诗人李瑛作为共和国的歌手,化激情为灵感,用一首首富有生命活力的诗颂歌了时代最强音。他的作品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的诗乃是“一个老人/含着激动的泪光/歌唱”。  相似文献   

5.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写道:“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关注人生,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成为学家最根本的思索及其在作品中力图尝试的回答。而人对自身的思索则首先表现为人对生与死的追问与探寻,于是具有生命意识、生命情绪的作品便往往如洪钟大吕敲击着每个读的心灵,使其与之产生共鸣。中国学一向有以载道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我的枕边书     
散文大家王鼎钧给枕边书定下了这样的标准:"文笔平易诚恳;字体大小和行间疏密适度;有思想性而又擅长暗示的手法;深入现实而又不失空灵;不说教而能唤起积极的回响;篇幅以短制为主,使读者无论用一分钟、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的时间阅读都能有自圆自满的感觉。"我就按他的标准选择我的枕边书。第一类是孙犁的散文集。十几年前吧,无意中从朋友那儿借到一本他的《书林秋草》,一下子喜欢得不行,后来又买了他的两本散文选,还是读得不过瘾。前阵子在网上看到有他的晚年  相似文献   

7.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少时因战事离家,有着"历经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经历。从逻辑层面上看,对兰陵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对兰陵现代文化的自觉接受、对兰陵民俗文化的深刻体悟,铸造了王鼎钧心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从而对中国的怀乡文化进行了提升。从历时与共时交汇的角度看,王鼎钧作品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昭示了兰陵文化"融会南北、综合创新、多善为学、热爱故土、勤劳善良、惜情重义、礼仪繁丰"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家蒋子龙认为:“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陈仓筛 《学语文》2014,(1):53-54
中国人知道黄永玉的不多,中国知识分子中知道黄永玉的也不见得很多!而年轻的中国人中知道黄永玉以及黄永玉人生经历及其辛酸苦辣的人又能有几个?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比我老的老头》时,情不自禁为其封面简单而不失古朴的装帧吸引了:所以。当我翻看扉页看到扑面而来的先生自画像《狗不厌家贫女不嫌爷丑》时,内心也不由地溢满了喜感。在此之前,我对黄永玉老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画家”、“湖南风凰人”、“沈从文表侄”等符号,而并不知道他的诗、他的杂文、他的小说,更不懂得他的文字背后那种娓娓道来的散淡和散淡背后深切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近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一、创造教育梁漱仅面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教育的呆板、机械,甚感忧痛,曾叹息地说:“可惜人类直至于今,仍然忽视创造,亦就不看重教育,人类生命的长处,全被压抑而得不到表现。”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造。他还进一步从进化论作了阐述:“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已陷于盘旋不进状…  相似文献   

11.
身处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时代环境造就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文人,半世漂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命运、生活和生命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虞美人·听雨》是其最有名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曲折含蓄,意境幽深,耐人寻味。以此词为例,透过分析词作来探寻词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宋长江的小说以独特的人生感悟、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厚重的现实生活质感而吸引读者。他的创作自觉摒弃浮躁时代的干扰,表现了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渗透力,揭示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性的纷繁复杂关系,以及对生命、亲情等永恒人生主题的追问。他的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以丰厚的思想内涵独树一帜,成为解读我们这个时代风貌的密码。  相似文献   

13.
榜上有名     
这是一张闪烁着智慧显露着灵气的“榜”。她以最小的版面,展示最大的内涵她以最恬淡的微笑,包容最热切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期。谁──榜上有名?1号作品:《台阶》作者:周丽华 通联:(200070)上海市嘉定区南苑中学初二(1)班 作品中的黄金片断: 人生的征途就像拾级而上的台阶。每个人在呱呱坠地之时,就已注定要或艰难或轻松地爬上不同的高度,留下不同的人生轨迹。 伴我爬台阶的是爸爸,爸爸用他宽阔的肩膀,无声的话语,帮了我一次又一次,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哦,爸爸将他的生命化作一级级平整的台阶,让我轻松…  相似文献   

14.
金薇 《中文自修》2012,(5):44-46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像朱熹这样被误读、被神化、被扭曲的文人是不多见的。其短暂的人生承载了太多的争议,而且这争议并未随着生命的消解而结束。回首往昔,我们听别人说过道学家朱熹、思想家朱熹、教育家朱熹、文学家朱熹;徜徉历史,我们听到了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挟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这其中有不少人唾骂其虚伪、阴险狡诈,这其中也有陆游和辛弃疾等人在作品中寄托的真切而又悲切的情感。时而他是一尊万民膜拜的真神,时而他又被当作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更有甚  相似文献   

15.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集约有八十多部,其中大多以湘西人文风情为素材,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读者塑造了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在沈从众多的文作品中,《边城》是一部传奇佳作,迄今为止已有三部翻译作品,本文以金介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鲁 迅作 品 是中 小学 语 文教 材中 的 一个 重要 内 容。鲁迅 是 我 国 伟大 的 思 想 家、革 命 家和 文 学 家 ,他的 作品 涵 盖了 中国 整 个民 主主 义 革命 的历 史 阶段 ,具 有丰 厚 而 深 远的 文 化 底 蕴。由 于 当今 年 轻 一 代,远 离鲁迅 那个 时代,对 鲁迅 作品的 背景 不了解 而产 生隔膜 。本书 作 者凭 借他 长 期从 事语 文 教学 的实 践经 验和 对 鲁迅 执着 深 入的 研究 ,以 翔实 的 资料 、清 新的 文 笔 介 绍了 鲁 迅 和 他同 时 代 的 有关 人 物 、有 关背 景,解析 了部 分鲁迅 作品 教学中 的难 点,对 中小学 …  相似文献   

17.
善待失意     
《新作文》2006,(4)
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人生难免不如意,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碰上湍流和险境,如果低下头来,看到的只是险恶与绝望,在眩晕之中失去了生命的斗志,就使自己坠入地狱里。而如果我们若能抬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远的天空,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并让我们飞翔的天地。人生像是一条水流,历史就像是融合了许多水流的大江。你无法离开大江,但你又发现大江里布下了一些礁石,大江上或有着狂风,江水流着流着会出现急剧的转弯、急剧的下降和攀升,以及歧路和迷宫。人生好像一艘船,世界好像大海,人自身好像是开船的舵手,思想的倾斜与时代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从官场到田园,由自然思考人生,由死来观生,使生命得以自然度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价值系统走向他的生命旨归——自然。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肩的大悲剧。全剧展示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因蒙受奇冤.指斥天地.怨怼鬼神.以其毅勇刚烈的第二重人格感天动地,刺贪刺虐.惊世骇俗,最终惨遭刑戮的过程。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毁灭给人看,使作品的悲剧意味浑厚凝重。而在渲染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时最关键、最精彩、最有力的一笔要属窦娥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作体现创作意图的关键所在。可是对这三桩誓愿的理解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不屈抗争。但有人探幽发微,见人未见.认为窦娥的后两桩誓愿太“歹毒”和她善良的性格有悖,会损害她美好的形象。持此论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