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受唠叨     
我们班进行了这样一次讨论,内容是“你是否喜欢父母的唠叨”。我毅然地站到了赞同的一方,因为我已细细感受了唠叨。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和蔼友善的提醒,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自己认识清楚不足。父母的唠叨是一把量尺,我们可以用它来量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又像一位设计师,细心修改设计上所犯下的错,努力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父母的唠叨是亲切的慰问,当学习劳累时,他们的唠叨虽然有些令人烦躁,但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和温暖。父母的唠叨是学习的一股动力。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的唠叨同时也是一种较温和的批评,谁都愿意心甘情愿地接…  相似文献   

2.
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我们一方面诧异于98%这一数据的庞大,震惊于让孩子“最近比较烦”的唠叨现象已经成为家庭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把视角投射到唠叨现象中,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并解读在父母眼中,对子女日常生活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指导和劝告的“唠叨现象”又何以变得“好心未必有报”?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问一下中国的父母:“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说:“还不是为了孩子。”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忙乎,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生活的重心,是自己的希望。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子女承担下来。中国的父母活得苦,活得累。但当亿万个父母挥去额头的汗珠,不厌其烦地唠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时,孩子却说:“活着太没意思了,我觉得家里最好的地方是厕所。”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日益增多,但在早期教育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令父母目瞪口呆:“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跑中的传递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向下传递。从父母传到子女是单向的。这种“接力”式的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现代西方国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赡养功能由社会机构所代替。美国:亲子关系比较理性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  相似文献   

5.
在暑假里,每一天都可以听到父母的唠叨。不是唠叨这儿就是唠叨那儿,烦都快把人烦死了。有时父母再唠叨多几下,我们就会厌烦地顶撞他们。可是我们却没有想过,父母唠叨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关怀与爱,我们的顶撞让父母的心都碎了。不是父母被你顶撞得无话可说,而是他们再也没心情说了。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父母必读》创刊40周年。40年来,我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一起经历与成长,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家庭育儿观的更替父母必读×育朵推出主题为"40年前vs40年后育儿生活变化"的征集希望通过大家珍贵的回忆,捕捉时代发展与变化的缩影,记录40年来养育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动、拒角力     
里斯本 《大学生》2013,(19):76-76
正我这个人有一大诡异爱好,酷爱和别人的父母长辈聊天。按道理说,老人说话喜翻来覆去,唠叨为主,没人爱听。家父日复一日撒娇卖萌,电话催婚催娃,几年下来硬是被我磨得只敢旁敲侧击,除去他是老生常谈,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不爱听。作为子女,我们80后这代人,都不大喜欢被父母擒住聊到困,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偏偏是常年无处安放,不说怎么办呢?所以还是听吧。听他人父母长辈聊天,起码可以  相似文献   

8.
青年初期的子女和父母间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我们称之为负生活事件。这些负生活事件既会令父母忧伤,又会使子女不快。改变子女和父母之间出现的这种僵局,从心理学角度讲,确实有些方法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A父母拒绝自己的要求怎么办在和父母交往中,子女的要求遭到父母拒绝的事经常发生。子女的要求被父母拒绝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要求过高,超过家庭的消费水平。子女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多半属于物质方面的要求。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核心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子女,凡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父…  相似文献   

9.
林亚冰 《教师》2014,(16):21-21
正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此后出生的子女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一代"),时隔三十几年,独一代已进入了工作、婚育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十年,我国将面临"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新家庭超过千万,形成了"独一代"遭遇"独二代"的局面。"独一代"如何养育"独二代",幼儿园又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新问题?一、"独一代"父母的特点(1)"独一代"父母学历高,注重幼儿教育。"独一代"的个性鲜明,在教育幼儿上有独特的见解。80后父母比自己的父辈更加要求幼儿优秀。自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家庭进入了小康水平,同时科教兴国的声音愈来愈强,父母都认为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立足社会,"独一代"在教育资源充足,父母重视教育中完成了学业,  相似文献   

10.
<正>一"萧婷萧婷,你能不能消停点,音乐声音放那么大,一会儿楼上楼下的老师该来找你了。"我妈又在唠叨了,哎,谁让我生在教师之家呢,谁让我家楼上楼下住的都是老师呢。难怪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里的控诉者都是教师子女。我乖乖地关掉音乐,老老实实地打开书本。老妈看我如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最讨厌哕唆唠叨,他们不爱听重复的话,就像他们不爱看重复上映的电影,不爱吃没有变化的午餐一样。无事生非的哕唆固然烦人.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部分的唠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譬如丢三落四.当面答应得好好的事情,转身就忘到九霄云外;譬如我行我素,父母说父母的,自己做自己的。面对这样的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和父母有效地沟通了。怎样和父母沟通,堵上父母口罗唆唠叨的嘴巴?且看我们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代沟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什么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和父母之间的代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们这一代与父辈有太多的不同。我们喜欢流行歌曲,他们却总是皱起眉头,认为那是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我们认为是“帅呆了,酷毙了”的明星,他们却觉得那是花拳绣腿不学无术的典范。最后还会忧心忡忡地唠叨一句:“可别像他们那样!”我们喜欢蓝天、白云、大海,可他们却要我们喜欢语文、数学、外语;我们看到各种资料会情不自禁地叹气皱眉头,可他们却兴高采烈地欢欣鼓舞。小时候的自由快乐已被今天的约束沉重代替了。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呀,可如今却是……有时对父母真是又爱又恨,恨他们不理解我们;心疼他们不惜牺牲自己而为子女奉献一切。后来经过老师的谈话,我对父母的埋怨有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1"萧婷萧婷,你能不能消停点,音乐声音放那么大,一会儿楼上楼下的老师该来找你了。"我妈又在唠叨了,哎,谁让我生在教师之家呢,谁让我家楼上楼下住的都是老师呢。难怪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里的控诉者都是教师子女。我乖乖地关掉音乐,老老实实地打开书本。老妈看我如此顺从,欣慰地给我关上了门。  相似文献   

15.
《少先队小干部》2013,(Z1):72-73
小编的话:队员们,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总会做错一些事情,而父母为了纠正我们,防止我们误入歧途,一般都会唠叨上几句。但是,作为孩子恐怕最怕父母唠叨了。那么,江苏省响水县实验  相似文献   

16.
张凯 《生活教育》2010,(9):28-28
最近,一些知名网站和媒体相继爆出了一个“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的话题。顿时,这个话题引发了广大家长和众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评论。“父母皆祸害”中的“祸害”,是“80后”子女用来形容“50后”父母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80后”子女如此来形容我们这些“50后”父母呢?很显然,“父母皆祸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非常棘手又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家教中的唠叨,内容大多指向“不准”、“不许”、“不要”、“切莫”等禁  相似文献   

18.
《小读者》2005,(5)
一、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不在父母身边时,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二、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三、尽量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比如和父…  相似文献   

19.
小的时候常常听父母说“隔壁家的某某又考了一百分”、“楼下的某某既懂礼貌又勤快”……长大后父母又常在耳边唠叨“和你同岁的某某小孩都有了呢”、“那谁家的小孩考上公务员了”……等等。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努力想成为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我们会明白,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眼看着9月1日马上到了。父母又在耳边唠叨:“初三学生了,要好好学习,一年的时间很短,考不上重点高中可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