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硕 《文教资料》2011,(5):51-52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从文本本身的角度、作者本意的角度、读者阐释的角度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四方面入手,谈谈文本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为过度解读,即对教材的解读太过多元,导致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本意及编者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呈现出混乱状态。另一种现象为教师拘泥于教案和  相似文献   

3.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被反复从不同角度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4.
当前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为过度解读,即对教材的解读太过多元,导致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本意及编者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呈现出混乱状态。另一种现象为教师拘泥于教案和教参的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畏畏缩缩,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并进行教学活动,本文认为有些“似是而非”,不一定适合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本文认为,教语文必须坚持“平民”原则.首先,应该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其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似是而非地片面强调“尊重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6.
廖莉 《教学随笔》2013,(6):9-10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阅读教学的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多元解读。时至今日,文本的多元解读早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教学实践的共识。然而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这其中涉及一个文本的价值取向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教学案列,从把握编者意图、作者本意、文本时代背景及教师素养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文本的多元解读如何做到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导下的文本解读,既让解读者有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让文本解读有时候背离了作者的本意。诚然,文本解读可以远离作者而存在,但远离不是脱离,恣意解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文课程的文本解读是一种教学解读。教学解读从属于语文系统,以语言品读为基本形式,为学生建构个人言语体系而服务。教学解读是一种强迫性阅读,其解读内容受制于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学解读的展开是在特殊语境之中的多重对话过程,其基本要求是读懂文本的共识。基于语文课程进行文本解读,应把握课程标准导向,考虑学段、单元的衔接处理,既要关注同一作者或同一文体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衔接处理,又要基于单元整体,分解单元任务;还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学“言”习“法”。  相似文献   

9.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10.
正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是随这一对话品质的不同而释放不同内涵的。读者有立足文本意义、融入个体的文化背景、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力,文本有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必须被尊重的本意,它蕴涵着作者特定的认识、思想、情感,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偶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游历在作者和文本之间的精灵。把握好人格是解读一部作品的关键。罗杰斯的现象学自我表现观、韦格纳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将这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读简.奥斯汀的作品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12.
<正>《母鸡》是四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该单元让孩子们走近作家笔下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并“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从多个角度入手去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一、知人论世,把握基调文本由作者所创,文本解读理应把对作者的解读或者介绍摆在首位,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14.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基于上述思考,尝试着将文本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即文本解读的语言层面、作者层面和作品层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6.
所谓有效解读,即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以文本为依据,站在作者的时代立场上去诠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试从实践经验出发,阐析叙事文本有效解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研究中被不断言说的一个热点主题,可以从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人物塑造等方面来重新解读作者的"本意",从而还原出小说中爱情悲剧的实际原因,即人物交际对话的不和谐。和谐的交际需要自觉的、平等的、真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徐凤 《现代语文》2007,(4):86-87
作家创作小说的本意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小说《浮云》一时轰动日本文坛就是因为作品独特的主人公形象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本意,那么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给出特有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环节,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阅读,是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品评文本能力;了解作者,用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智慧解读,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提炼主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反言式逆向构思法?反言式,通常称之为“说反话”,就是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是从正面写出,而是采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而否定什么,又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将真正的意思藏在字里行间,以此来加强表达效果。这正是“反处着笔非本意,逆向思考才是真”。例如《愚公移山》就是运用了反言式逆向构思法。作者本意是想赞扬移山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把移山的老翁命名为“愚公”,作者对那位劝愚公不要移山的老翁是持批评态度的,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