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学科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已任。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一、渗透思想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永恒的社会价值,彰显作者或主人公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涌动着新鲜的生命之泉。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志趣教育,扩大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的教育只着重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专家说:“重视科技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是缺了一半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金飞 《考试周刊》2009,(3):96-9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具体的文本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特教师范,是培养具的专科程度、高素质特殊教育师资的摇篮.特殊儿童由于身体的缺陷,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这个特殊的群体最终能够回归主流,溶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  相似文献   

6.
经过新时期二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我们终于得出了一致的性质观,即“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性和谐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民族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等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即开展人文性教育,将人文性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把课改落到实处。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层面上仍然停留在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工具性上,人文性严重缺失,语文教育呈单足前进的畸形趋势。其后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也被严重束缚。本文就如何才能尽快的从单纯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教育,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地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小学语文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就该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其美。教师要在语文材中挖掘以下几种美的要素:首先是生动丰富的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其次是变化循章、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美。再次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还有画面与情感有机合而成的意境美。更有丰富多彩、寓意无穷的题材美。还有主题美、思想美、情趣美、情感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整体,抓住要点,以美育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要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人文理想,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文章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周娟 《语文天地》2011,(5):17-18
为适应教学对象和教材等的变化,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这是使语文教学永葆青春并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对教材过度挖掘的现象,让我们先从一个案例人手来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基本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关注文本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近几年来虽然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但它们却显示出一个相同的特点——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人文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激发学生动机,提高求知欲望;师生心理相融,激发教学共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其建立健全人格.将人文性融入课堂,教学会充满灵动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尹凤媛 《广西教育》2007,(10B):11-11,44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浩如烟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从人文的角度、育人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挖掘,才能使它为塑造学生的心灵服务。  相似文献   

16.
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教学。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凡权 《考试周刊》2013,(98):11-11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教材大多是由充满人文气氛的篇章组成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经典文章的人文性进行挖掘,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如此,教育教学才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宋兆萍 《天津教育》2014,(11):54-55
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追求,以老实做人、踏实做书为信条。宋兆萍作为区教研员,深知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因此,扬鞭奋蹄,苦练“内功”成为她工作的主旋律。十几年来,在教研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她像燕子衔泥一样,做窝筑巢;像园丁栽花一般,修枝剪叶!这就是宋老师给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沈金元 《成才之路》2012,(20):12-13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过分强调其工具性的弊端已是越来越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人文性回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分别对这四个方面的意义及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了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