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留庚 《物理教师》2005,26(7):35-35
题: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他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0=1.416MeV交给内层电子(如K、L、M层电子,K、L、M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原子的K、L、M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K=…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子镶嵌(EAM)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个空位在Cu(100)表面及其附近区域扩散分子动力学过程,给出了空位在此表面附近不同层的形成能和迁移能.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在表面形成能最小,随着层数增加空位形成能也增加,直到表面以下第五层达到体值.对于空位迁移,计算结果表明处于表面层附近的空位容易向上一层迁移直至迁移到表面.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e修饰石墨烯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外加应变对其析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可以明显增强石墨烯对Fe原子的吸附;Fe原子在单空位石墨烯上的吸附最强,从Fe原子到石墨烯的电荷转移最多,Fe原子与石墨烯之间发生明显杂化;在外加应变下,压缩应变对Fe修饰单空位石墨烯的析氢性能影响不...  相似文献   

4.
采用嵌入原子法对纯铝完整晶体及晶界附近的空位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由形成能的计算表明,空位更容易在晶界产生,原子结合能越小空位形成能越小。  相似文献   

5.
弗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因发现电子和原子的碰撞规律,共同分享了192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13年开始,弗兰克(左图)和赫兹(右图)合作对电子与气体原子和分子间的碰撞进行了非常精确的研究。1914年,弗兰克和赫兹利用电场加速由热阴极发出的电子,使电子获得能量并与管中水银蒸气原子发生碰撞。实验发现,当电子能量未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电子与水银原子发生弹性碰撞,电子不损失能量;当电子能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一定量的能量传递给水银原子,使其激发,进而便可观察到水银原…  相似文献   

6.
物理科(二)     
一、本肠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 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 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O分。1.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某一轨道跃迁 到另一轨道放出电子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 量(电子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减少 (B)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增加,原子的能 量减少 (C)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 量减少 (D)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 量不变2.下面四种现象中,哪些…  相似文献   

7.
1925年-弗兰克和赫兹书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因发现电子和原子的碰撞规律,共同分享了192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13年开始,弗兰克(左图)和赫兹(右图)合作对电子与气体原子和分子间的碰撞进行了非常精确的研究。1914年,弗兰克和赫兹利用电场加速由热阴极发出的电子,使电子获得能量并与管中水银蒸气原子发生碰撞。实骀发现,当电子能量未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电子与水银原子发生弹性碰撞,电子不损失能量;当电子能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一定量的能量传递给水银原了,使其激发,进…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进行结构优化,系统研究了H、O、N、S和C原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现有计算结果如下:C、S、O、N和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均为Fcc空位,吸附能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相似文献   

9.
一、复习要求1了解 元素涵义;离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原子及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与应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二、知识结构三、主要内容提示1物质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物质(纯净物)是由元素组成的.对于元素的知识应着重了解以下几方面:  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数(即数)的同一类原子(包括单核离子)的总称存在形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氧气中的氧)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中的氧和氢)分类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是个(氦为个),化学性质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较易电子,形成离子非金…  相似文献   

10.
(一)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移动都是电子在运动,为什么还要分作两种载流子,它们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半导体原子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分布在各层轨道上,而且具有不同的能量。最外层能量最大,受原子核束缚最小,我们把这些电子称为价电子,而把他们具有能量的范围叫价电子能带(简称价带)。只有价电子受激发获取一定能量之后,它才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进入自由电子能带(简称导带)。这些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运动,可以参与导电。因它是带着负电荷运动的粒子,所以被称作载流子。而价电子由于能量低,是在受束缚状态下,按理是不能参与导电的。但是,当某价电子受激发成为自由电子,或由于掺杂的结果使共价键上形成价电子的的空位时,附近的价电子虽外于价带,在外电场作用下,可移动到这个空位上来,而在原来的地方留下新的空位。这样,空位就向价电子反方向移动了。由于价电子带负电,所以空位好象带着正电荷在移动一样。因而,我们把这种空位称作空穴,认为它带正电荷  相似文献   

11.
~~(上接第108页)试回答:(1)1个水分子共有摇摇摇摇个原子核,摇摇摇摇个质子.(2)1个Mg2+核外共有摇摇摇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摇摇摇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通过图3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摇摇摇摇.(2003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解析此题以坐标形式给出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纵、横坐标的意义,从坐标上找出题中涉及的H、O、Mg等原子的核电荷数及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然后分析曲线变化趋势,找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规律.答案为:(1)3;10郾(2)10;Ne、Ar.(3)随着原…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书写1.推断分子中共用电子对数(1)计算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2)计算分子中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原子结构)所需电子数之和.(3)两者每相差2个电子,则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表1为共用电子对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计算往往逃不过"三大守恒"定律,既原子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得失总数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指的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变的,具体应用时,这里的原子还可以延伸为原子团和离子。电子得失总数守恒简称电子守恒,是指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所得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所失的电子总数。电荷守恒指的是由于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原子吸收能量后由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问题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五册第二十三章“玻尔的原子模型”中“能级”一节里是这样叙述的 :“原子在吸收了光子或者由于碰撞从别的粒子得到能量后从较低能级向较高能级跃迁 .如果原子得到的能量大于跃迁前后的能级差 ,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跃迁后原子的动能或其它形式的能 .”而现行高中《物理》(必修本 )中是这样叙述的 :“原子无论吸收能量或辐射能量 ,这个能量都不是任意的 ,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 .”比较这两种教材的讲述可以看出 ,试验本教材扩大了知识面 ,给出了原子获得能量的两种方式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对试验本教材的这段叙述不能很好地理解 ,他们将这段话中的“原子得到的能量”与原子吸收的能量等同 ,所以错误地认为 :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 ,可以吸收等于或大于两能级差的任意值的能量 .那么 ,原子是如何吸收能量而发生跃迁呢 ?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分析 .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两种 :场致激发 (也叫做光致激发 )和碰撞激发 .一、场致激发当原子处在电磁辐射场中时 ,原子和辐射场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电磁辐射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电子原子电子的近似能级图表明:E_(3d)>E_(4s),所以在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4s轨道后再排3d轨道。然而在多电子原子电离时,却是先失去4s电子,后失去3d电子,E_(4s)又大于E_(3d),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但双方都有光谱数据证明,如K原子就是先纳入4s轨道,空3d轨道;Mn~(2+)就是先失去4s上两个电子,而不是先失去3d上的电子。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了完整斜钨矿结构PbWO4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含有氧空位斜钨矿结构PbWO4晶体的电子结构.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晶体中的氧空位陷获电子形成EF+心,在禁带中引入一个附加能级,导致在620nm处有一定吸收.提出PbWO4晶体600—800nm吸收带与晶体中的氧空位有关,当晶体中同时含有白钨矿和斜钨矿这两种结构的套构时,由氧空位引起的吸收仍在黄光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CH3、CH2、CH和C在Co(0001)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它们的吸附能按照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依次是CH3相似文献   

18.
核外电子能级高低次序是确定电子填充方式的首要依据。目前,无机化学教材一般都用鲍林(Pauling)近似能级图来作为电子填充和原子轨道能级次序图。但是,鲍林图(图1)并没有全面反映出原子轨道能量变化的规律。(一)原子轨道能级图根据原子光谱,可求得原子外层轨道能量值,从原子的 X 射线谱则可测知原子内层轨道能量。考兹曼(Kauzman)把两者归纳起来,得出各元素的原子轨道能量与原子序数关系图。图2中虚线以上为原子外层(或空)轨道能量,虚线以下为原子内层轨道能量,图中未标出轨道能量具体数值,示  相似文献   

19.
化学问答     
1.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个原子最外层满足8个电子稳定结构?(河南胡启)解答:(1)分子中含有氢元素的物质肯定不能满足各个原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稳定结构,原因是氢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之后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如NH3.  相似文献   

20.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