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鸟入诗     
鸟是人类的朋友。在春光明媚、百花争妍的季节,到处都有鸟儿在嬉闹、飞翔。你知道吗?千百年来,许多的诗词中,都留下了鸟儿的倩影。翻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开篇第一句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黄河的沙洲上,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嬉耍追逐,发出欢快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7,(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得高分的文章是很难的。考场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有诗意和灵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考场作文语言要出彩,就要灵活地调动语言的表现力,能让读者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而"引诗人文"  相似文献   

3.
星辰使夜空美丽,诗句使文章精彩;文章如夜空,诗句如星辰;夜空需要星辰的点缀,文章需要诗词的滋润:——“文”有诗书气自华。《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正是有了集“兴”、“观”、“群”、“怨”于一体的“诗”,才使得人类文学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日臻完美。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采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人文,以此增添文采。  相似文献   

4.
星辰使夜空美丽,诗句使文章精彩;文章如夜空,诗句如星辰;夜空需要星辰的点缀,文章需要诗词的滋润:——“文”有诗书气自华。《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正是有了集“兴”、“观”、“群”、“怨”于一体的“诗”,才使得人类文学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日臻完美。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采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入文,以此增添文采。自读教材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作为一篇典型的“引诗入文”的课文来研究。一、开头引诗点话题“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  相似文献   

5.
清代边疆重臣、著名蒙古族诗人和瑛,在自己的汉语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融裁藏语语汇入诗,既增添了诗歌的意趣,是创新诗歌语言的有力尝试;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自觉学习藏语,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生动体现。本文分类胪列和瑛诗歌中的藏语语汇,初步探讨了其使用藏语语汇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以数入诗。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柳宗元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都是脍炙人口的以数入诗的佳句。至于陈沆的十“一”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及无名氏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那简直是诗的数学游戏了。数字虽是干巴巴的,但以数入诗,用得恰当,便情趣横生。以诗入数的现象也很普遍,翻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算经,定理、法则、算题很多都是诗歌形式。“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这就是以诗歌形式表述的有名的孙子定理。“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  相似文献   

7.
诗主创新,在我们中国文艺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创作的历史,亦或批评的历史,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极优良的传统.早自先秦孟子就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这是就范围极其宽泛的“道”说的,而“诗道”(诗艺)亦必“自得之也”.“自得”就是独创,“新”是独创的灵魂和精髓.西汉《礼记》在“曲礼”上,即提出“毋雷同”的创作主张.(《礼记·曲礼上》)雷同,是千人一面;毋雷同,是千人千面,一人一面.当然,做到此,凭藉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东汉王充则更进一步指出:“饰貌以强类者失  相似文献   

8.
文章如夜空,诗句如星辰,腹有诗书气自华,引诗入文文亦奇。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唐诗宋词.应该认真地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可将古诗词分门别类,以备选用。  相似文献   

9.
数学入诗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5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  相似文献   

10.
地名入诗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这两句诗巧妙地利用了地名的词汇意义,表达出因抗元失败而产生的惶恐、孤独之感。此后,诗句也就随着文天祥的英名而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11.
老年大学历史班的学员,大多同时是古代文学班的资深学员,他们尤其爱好古诗词。文史本是一家,许多史学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就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大量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  相似文献   

12.
13.
<正>设计意图:九年级上下册三个古文单元共安排课内重点诗词十二首,其中不乏大家之作,李白、刘禹锡、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文天祥广为传诵的经典名句均在其中。这些诗句不止写法独具特色,且意蕴深刻,或乐观自信、或不屈昂扬、或雄壮豪迈、或慷慨悲壮……,这些诗句及所传达的人物的气节精神有很多被引用到写作中,使语言文采倍增,使读者备受鼓舞,这些资源特别适合被开发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材料。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积累,  相似文献   

14.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17.
黄炳麟 《语文知识》2003,(12):11-11
苏轼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其《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他认为口头的俚语俗话正是诗的“妙处”。他被贬黄州时作有《食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着自家君莫管。”诗中所写就是后人常说的“东坡肉”,诗歌如口语,通俗有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都热爱大自然,尤其对大自然中的鸟类情有独钟,以鸟衬托自然美景,以鸟抒发自身感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喜鹊,宋人欧阳修这样赞道:"鲜鲜毛羽耀明辉,红粉墙头绿树林。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翩然飞舞的花蒲扇——戴胜鸟,引得唐人贾岛诗兴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援诗入史,不是直引《诗经》为主,而是通过叙事中的人物新作一首歌,来抒发个人心情或是透过民歌、童谣,对其中的人、事、物表达爱憎情感。这些意味着歌谣的创作和吟咏是出现在特定的叙事背景中,而歌谣和叙事又相互说明、印证,或辅助叙事,或抒情、议论。它们不仅传递时人的真切感受、生活面貌,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司马迁深切的人生体验和历史思考。这种带有双重情意的歌谣,不仅赋予史料更深广的内涵,而且贯串古今时空,使读者进入历史场景,体味人物的心酸血泪,制造共鸣效果,传达更深沉的讽意,或促成叙事时空的推展,启发联想,形成言有尽意无穷的诗性美感。这是司马迁继承新变,体史义诗,而能成其一家之言的珠泽。  相似文献   

20.
儿童因其天性,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不管是清平盛世,还是艰难时世,儿童都是人间快乐的天使,只要写及儿童,就总会有纯真、美好的气息扑面而来。历代诗人关于儿童的诗歌,基本上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摹写儿童生活情景的;还有一类诗歌是借儿童题材来表现个人情怀或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