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圣贤帝王与世界历史个人:英雄史观 朱熹与黑格尔都持英雄史观,认为芸芸众生无足轻重,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失去者,在历史上能起作用的是“英雄”,朱熹称之圣贤、帝王,而黑格尔冠以世界历史个人。  相似文献   

2.
朱熹和黑格尔的哲学在东方与西方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哲学的本体探索来看,朱熹的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世界的本源,但朱熹的理是先天完备无缺的精神,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着的精神;从哲学的逻辑构架来看,朱熹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构架都是圆圈式的,前者是从理到理,后者是从绝对理念到绝对理念;从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来看,朱熹和黑格尔哲学体系都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矛盾,这是他们本人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4.
陈昕 《华章》2011,(21)
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历史的发展动力是以“自然科学的历史机制”为辅,“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为本,属于精神动力论;但马克思却认为“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属于本原动力论.通过剖析发现两者观点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都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承认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矛盾对立),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则是这两种动力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朱熹主张“禀气定数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以及人类都是因为禀气不同而定的。他首先说明了“人”和“物”都禀气而成,只是禀气不同。又认为人的命运是由气禀决定的,认为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他还论述了“先天禀气”是造成人的“善”“恶”的品质的根据,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善恶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促进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世界精神,进而把世界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黑格尔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典型,但又是对历史规律性的一种大胆的猜测;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创立了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致规律是按五种生产方式更替的,但并不否认某个特殊时代和国家地区有特殊的发展路线;“多线发展”论者认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单线论,不符合历史实际,世界历史的演进应为二线。“多线发展史观”或称“二线论”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教育万能观”的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万能论”是中外教育史上存在的夸大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一种思潮。它或者表现为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洛克的“白板说”,爱尔维修的“环境决定论”;它或者又表现为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所起的作用,如蔡元培的“教育救国论”。而本文所归纳的在我国现阶段及教育认识上出现的所谓“教育万能”现象则不仅有着历史共同的意蕴,又有着自己时代的特定内涵。一是指夸大教育对社会和个人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10.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不论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强调主体精神的力量。主张经、史合一,经史并重,开一代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萨特与加缪     
萨特和加缪是现代派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两人互存异同。他们都认为“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都承认世界的不合理与荒诞性,都对人类命运持悲观看法。但萨特的思想较之加缪要进步得多。虽然都认为世界荒谬,人生虚妄,但萨特不提倡与世隔绝,有一种抗争精神。加缪则认为人类无法与之抗争,因而只能以超然的态度处之。本文试图就萨特和加缪的思想和创作勾划出一个轮廓来。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一般认为“天理”指三纲五常,存天理即在维护旧的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人欲”指生活欲望,灭人欲在剥夺劳动人民生活与生存的基本权利。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武断。“天理”固然指三纲五常,但它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其中尚具有中华民族赖以屹立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精神因素。“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从其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发展的产物,是朱熹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精神武器,他运用这一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政治腐朽,鞭挞奸佞,批评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未能扭转乾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是儒家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朱熹通过对《孟子》首章的详细阐释展开了义与利关系的论述。概括而言,朱熹的义利观包括两个方面:“求利之害”和“仁义未尝不利”。具体而言,义是天理下贯至人身而成的内在固有之性理,利是万物各自当然之则的具体实现。人出于对天理的深刻领悟而发出的为“义心”,局限于个人私欲的为“利心”,循着“义心”所为便无所不利,殉溺于“利心”则害将相随。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16.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古典哲学中有一条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线索。如果说康德将历史哲学视为“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还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那么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则呈现出高度的思辨性、系统性的特征。他认为主宰历史发展的是以“自由”为其规定性的“世界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卓越的教育和学术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读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曾把朱熹比作黑格尔,这不仅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且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读书辩证法又是其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现略述于后。一、两个主体、两种经验朱熹认为,读书活动一开始,就创造出了两个主体:作者与读者,二者以书为媒介联结起来。书,作为媒体,既是作者进行精神生产的成果——精神产品,又是读者进行  相似文献   

19.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已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也即捍卫儒道,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脱离不了挑战与应战的悲剧性命运,必然要遭受黑格尔所谓的“否定”阶段才能走向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面对“否定”——这种宿命的悲剧性,黑格尔以乐观理性主义为支撑,指引我们向前看,看得更远,看到那个“否定之否定”带来的美丽新世界。肉体可以毁灭,但精神可以不死,人类正是凭借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才从远古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