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德性与非德性幸福之间既有一致又有冲突,因此需要对两者的统一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视角的分析,得出德福统一即求福博弈中“囚徒困境”难题的破解可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公正的社会建制、“德性人”与“理性人”共赢并进这三条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囚徒困境”,阐述了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囚徒困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减负”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不同一,“教育减负”呈现出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走出这种“囚徒困境,”还需要各博弈主体理性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囚徒困境”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它的有效解决能促进社会福利的极大发展,社会福利最优解的实现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对“囚徒困境”问题进行解析,分析了囚徒困境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囚徒困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囚徒困境的具体解决方案。树立个人和集体利益和谐发展的价值评价机制,促进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结合,加强决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方是囚徒困境的理想出路。  相似文献   

5.
职业经理人群体在中国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各有各的小九九,职业经理人对老板怨声载道,老板对职业经理人也颇有微词,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这种“囚徒困境”困扰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作者分析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囚徒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双方走出“囚徒困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潘一平 《文教资料》2009,(14):74-76
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囚徒困境”博弈均为一次性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著名学者阿克塞尔罗德所举办并研究的“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从一方面揭示了在囚徒困境这个博弈中采取怎么样的策略可以使博弈双方从对抗走向合作.但是也潜在的使一次性完全信息静态的囚徒困境博弈从规则上发生了改变——主体间性在博弈参与人中日益显得重要起来。参与博弈的理性人是否能够像人工智能体Agent那样具备主动交互并改变自己策略的能力?如果可以.也许将在囚徒困境这种模型的博弈研究中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7.
著名经济学家纳什因提出“纳什均衡”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纳什均衡论中有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8.
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而囚徒困境则是博弈论的经典模型之一。该模型深刻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建立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以及考核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班级激励机制建立的建议,考核形式的几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9.
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对电子邮箱的收费与免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出了几点收费邮箱网站面对“囚徒困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及其典型案例——“囚徒的困境”,可以从中得出启示:商务谈判语言交际中也存在“囚徒的困境”,走出困境的策略,即合作原则。其次,在商务谈判具体实例中探究谈判双方是如何通过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这一策略来进行博弈,从而验证合作原则是达成谈判双赢的最佳会话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