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启超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的思想与人生观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以及来自日本的影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以明治维新为样板,提出了一整套的变法理论。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通过阅读日文书籍,系统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但随着对日本的观察、了解日益深入,他发现明治宪政存在着种种弊端,逐渐倾向于英国式的虚君制。进入民国期以后,梁启超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感到失望,批评日本的近代化是“路走歪了”。  相似文献   

2.
赵瑛 《华章》2011,(22)
梁启超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引领了中国第一次办报潮流,广泛地传播了先进的新闻理念,他强调"报馆有益于国事",主张报馆要"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对我国普及新闻知识、发展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国家观是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危险局势下形成的。梁启超认为,国家应具有独立的意志,它凌驾于社会各阶级和个人之上。梁启超的国家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分水岭,他的宪法、议会、自治等宪政制度设想在此前和此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902年,20世纪曙光初露之际,梁启超发表的著名论文<新史学>,犹如中国史学近代化正式发动的一声春雷,由此激起波澜壮阔的新史学思潮,其影响远达整个二十世纪.前一个世纪之交,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时期,而梁启超正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著名报人,梁启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受众的构成、素质、角色以及传受者之间的调谐等方面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受众的理论。这与当代"受众中心论"不谋而合,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83-90
梁启超和胡适分别以学者身份和改革家身份进行传记研究。梁启超的传记/自传研究属于历史的研究,立足于历史,着眼于现实;胡适则属于现实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就传记/自传范畴而言,梁启超是在历史的范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主要指史家自序式自传;胡适则试图在文学的范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已具有较广的涵盖面。此外,梁启超和胡适都找到了在体例上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作品——"自传年谱",但两人"自传年谱"的范畴和涵义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看到了中日两国之差距,随即找寻强国之路,著文办报,尤其分析“大和魂”的功效,进而探寻“中国魂”,呼吁国人重视历史教育,力倡尚武雄风。此等努力,理当肯定。  相似文献   

12.
杨峥 《培训与研究》2007,24(1):67-69
作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梁启超,其对西方宪政理念的中国化改造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国体与政体理论、国家主义的公民权利保护以及权力制衡理论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宪政文化的国家主义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的局限性,并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早年即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二人的交往则始于1920年。1925年梁父遗稿《伏卵录》的披露,加深了彼此的师生之情。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体现在:都赞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有契合点,都倡导心学。梁漱溟对梁启超评价很高,亦不讳言其不足,这有助于全面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14.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提出了重君权,变官制;开民智,兴民权;开官智,兴绅权的宪政主张,他的宪政思想来源于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比较现实的选择,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新高潮。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从救国御侮的需要出发,极力主张改革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究其原因,是当时的教育所致;中国如欲变法图强,必须培养人才,欲培养人才,则必须改革教育;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他提出了变科举、重师范、兴女学、改革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主张,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介绍,接受了近代欧洲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新民思想也受到国家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新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立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看到这种影响。国家主义思想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固然是他政治上倒退的重要思想根源,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新民思想却对中国近代文化启蒙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02年,梁启超撰写了他的史学名著<新史学>,该论著对封建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史学近代化进程起了理论奠基作用,同时也有提倡民族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从世纪初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命题起。国民性改造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受到2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文章从思想基础、对现状的认识、改造途径等诸方面来比较梁启超与晏阳初的新民现所表现出的异质性,力图找到二者发展的不同基础奠定,从而探索出后来二者“异路”的溯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两个时期的内涵不同,前期较为狭窄,后期逐渐丰富。梁启超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宣传方略,充分发挥报刊宣传的普及性、学会宣传的针对性、西书宣传的直观性以及学校宣传的规范性,并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