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理念切合了当前特殊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要求、受教育者需求及自身能动性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从法律、职业教育、创新及新残疾人观的角度对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认为,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是历史的目的。科学弋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正是建立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一、人本主义哲学 无论在西方或中国哲学界,都没有统一的人本主义哲学概念。目前我国哲学界谈论的人本主义,大多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思潮相并立(而非对立)的一种思潮。 国外哲学界一些人士将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流派,都在反对以心物作为出发点的基础主义、本质主  相似文献   

4.
发展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当今发展观理论经历了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三个阶段,将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发展哲学成为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论。以人为本作为发展哲学的核心价值,有着丰富的内涵,为发展哲学成为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前提,并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从哲学视角探究以人为本思想之"人"与"本"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把握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了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新篇章,积累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庆 《文教资料》2009,(6):99-100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典哲学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财富,然而在概念及其特征上却鲜有人定义。贺麟先生从价值论立场出发,对古典哲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特别就中西古典哲学的关系、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研习古典哲学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贺麟先生的阐释既彰显了古典哲学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又突出了其作为哲学典范的基本特征。借鉴贺麟先生,以古典哲学的视野审视今天的哲学发展,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就在于两种民主的价值基础不同,对个体与整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不同。从根本上说,就是两种民主赖以存在的价值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同。邓小平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当代哲学的价值转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从哲学层面深入领悟“以人为本”的内在吁求,理解教育领域内“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并思考现阶段教育如何创造性地践行“以人为本”,以提升教育“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哲学基础与立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发展观决定的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基本取向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上,全面体现公平与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一价值取向要求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立场实现以下转换: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分离转向和谐共融、从人与人的对立和不平等转向平等互利、从以经济为目的的单向度追求转向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其中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制度并非机械的纯粹规则,而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性的,是以人性发展为根本、为人性发展服务的。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制度建设的根本。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关怀本质上就是对人类教育共同体成员需求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改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当用“以人为本”的标尺重新审视和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并且应当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研究等手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改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承前启后,集中一切人学思想的精华,实现了人学学说的一次历史性融合。正确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价值”既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又是经济学领域的基本范畴,更是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是“价值”呢?本文从历史演进角度对哲学价值范畴和当前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客观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价值与价值范畴、价值的存在与表现、价值与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对价值范畴进行了哲学解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人为出发点,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中国哲学的这种传统成为影响教育的第一因素;中国哲学对教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格及教育原则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出发,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具有丰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根据,是党中央对多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又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特色,是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了有助于自觉地理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试图对它所立足和蕴涵的哲学基础以及理论特色.作出初步的揭示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