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问:凡卡在信封上只写了乡下爷爷收几个字,却没有写明具体地址,这是《凡卡》这篇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请问编辑老师,教学这个细节描写除了让学生明白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凡  相似文献   

2.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篇幅较长。特级教师林莘老师着眼于细微之处,巧妙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感悟,让悲惨刺痛人心,让美丽与快乐尽情,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徜徉在凡卡的精神世界里,和凡卡一起哀求,一起回忆,一起梦想……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听公开课,老师讲的是经典老课文《凡卡》:在城里富人家打工的凡卡深夜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在主人家里遭遇的种种不幸。比如:要给"狗崽子"摇摇篮,摇着摇着自己睡着了,遭到主人的毒打……老师在让孩子们反复诵读那些"不幸遭遇"时,把孩子们心底的仇恨情绪煽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次听公开课,老师讲的是经典老课文《凡卡》:在城里富人家打工的凡卡深夜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在主人家里遭遇的种种不幸。比如:要给"狗崽子"摇摇篮,摇着摇着自己睡着了,遭到主人的毒打……老师在让孩子们反复诵读那些"不幸遭遇"时,把孩子们心底的仇恨情绪煽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怎样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窃以为“以读代讲”是个好办法。在学习《凡卡》一文中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第13节)时,老师提了一个很意外的问题:“那只野兔被爷爷他们逮住了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举手者甚众。有...  相似文献   

6.
我所学过的课文中,《凡卡》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它来读、想。《凡卡》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一篇文章。它塑造了一个由乡下来城里做学徒的9岁男孩凡卡的悲惨生活。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这一个亲人。爷爷也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将小小的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凡卡在城里无依无靠,备受欺侮,他受尽了折磨——老板动不动就打他,可那里,没有人同情他。读着《凡卡》,我不禁为自己出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暗自庆幸。我在家里有父母疼,在学校有老师的教育、培养和关心。9岁时,我正享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命题要了解学生生活,唤起生活经验,力求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童心童趣。命题形式要宽泛轻松,不要单一化。原则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其一,借鉴经验结合课文命题。在命题上我们不妨借鉴当代语文教育家郑逸梅先生的经验,结合课文命题,让学生写读后感。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如教学《凡卡》一文后,教师抓住学生同情凡卡悲惨命运的心理,设计诸如《爷爷没来接凡卡》等命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创作…  相似文献   

8.
“不,小凡卡不能走,他得信守自己的诺言!”“不,小凡卡必须走。太晚了,再不走,爸爸妈妈要着急的,再说公园也要关门了。”“不对,如果小凡卡走开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诚信的孩子了!”“不对,小凡卡已经做到了诚信。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一直在等待大哥哥们的回来,是那些大哥哥不守信用!”“小凡卡太老实了,怎么那么傻啊?要是我早走了,游戏本来就是玩玩的啊!”“老师,我觉得小凡卡应该走了。他可以让门卫转告那些大哥哥们,也可以直接去找大哥哥,告诉他们说我一直在等你们,我遵守了自己的诺言!”……这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诚信真可爱》一课…  相似文献   

9.
九岁的凡卡可以写出这样的信学生学完《凡卡》(人教版第一册)会产生“九岁的凡卡能写出那样的信吗”这样的疑问。笔者通过细读课文、查阅资料 ,认为“凡卡能写出这样的信”。第一 ,《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尼古拉三世统治时期 ,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 ,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就是这无数儿童中的一个。可见 ,凡卡在家里破产前也上过学 ,读过书 ,并且还学过音乐(课文写道 :“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这是凡卡写信的基础。第二 ,凡卡的信记叙的是凡卡的亲身经历、真切体验 ,没有半点夸…  相似文献   

10.
1.续写。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如:学了《凡卡》后,让学生用《凡卡梦醒以后》为题续写,学生通过用心想象和体会,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的一篇著名小说,通过九岁的小学徒凡卡给爷爷写信,倾诉自己痛苦的学徒生活的故事,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透过凡卡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那双躲在语言背后的含泪的眼睛,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情怀。《凡卡》的表达方法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题江苏王粉林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他在教学文章的结尾"寄信做梦"这一段时,设计了几道训练题,我觉得很有研讨价值,便摘录如下: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①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②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就能...  相似文献   

13.
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的《凡卡》,描写了一位幼年学徒的悲惨命运。《凡卡》以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内容为主线,穿插了记叙、回忆,饱含了九岁学徒的血和泪。凡卡写的信,内容是完整的。信的结尾句在问候了阿辽娜、艾果尔和马车夫之后,却是“别让旁人拿我的手风琴”。这是一个妙笔,可是有的同志却不理解。  相似文献   

14.
《凡卡》一文,作者采用书信的形式,展开凡卡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悲惨虐待,其间又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及凡卡对乡下生活的美好回忆。而似喜却悲的结尾,让文章的结局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凡卡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又“欲说还休”地昭示着凡卡无法改变的痛苦命运,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星期四上午,王老师利用最后的两节课,带领着我们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反映了俄国沙皇时代旧社会中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和不合理。凡卡与我们现代的孩子相比,简直一个是在天堂,一个是在地狱。  相似文献   

16.
《凡卡》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作业:“同学们请想一想,小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以后,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有哪些可能?请大家尽量想,比比看,谁设想最多,最快。”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动开了脑筋,紧张地思考着,不时记下一点什么。一分钟后,学生甲举手,老师示意他发言。生甲:我认为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后会出现四  相似文献   

17.
听一年轻教师执教《凡卡》一课,该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中有关凡卡给他爷爷写的信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找出信中凡卡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迫切心情的一句话--"我的生活没指望了,我快要死了."  相似文献   

18.
《凡卡》一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以及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教学时.我们不应将人物形象“标签化”、文章主旨“政治化”,而应确定适合学生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感受凡卡在苦难中仍追求自由、美好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9.
教《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刺猹的彩图,以印证他们的想象是否合理,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刺猹的动作。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少年闰土英俊而能干的形象特点,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激起了学习兴趣,思维十分活跃。   又如在教《凡卡》一文时,我首先播放课文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凡卡悲惨的故事,然后打开学校闭路电视,让他们看凡卡当学徒挨骂、挨打、挨饿及给爷爷写信的镜头。最后设疑:凡卡的处境能改变吗 ?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以梦作为结尾 ?学生的思维一下便“活”起来了,“动…  相似文献   

20.
这个教学事件缘起学生小李发现了契诃夫在小说《凡卡》中的一个创作空白:9岁之前的凡卡有否上学识字。该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凡卡写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肖老师先是苦恩冥想。再发动学生课外寻找答案,最后给出了一种假设:契诃夫疏忽了这样一个生活规律——凡卡的生活背景与写信所体现出来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相吻合。整个过程真实再现了教师的阅读教学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