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持续创新影响因素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态复杂环境下,持续创新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持续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稳定发展的程度,成为企业是否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持续创新及持续创新能力主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持续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及内外转换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为培育企业持续创新机制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从新的角度提出基于灰色理论和证据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群评价方法,最后以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装备制造业特点,构建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斌  王渝 《科学学研究》2004,22(5):529-537
在对持续创新特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一套评价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且用多指标模糊评价法对南京、上海、广州、青岛、厦门、福州等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创新加速度这一概念,对持续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峡西岸典型区域的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福建省高新区产业集群在持续创新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福建省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于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对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全面考察,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趋势,为持续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而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文献中的绿色创新能力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海选70个数据可观测的指标,通过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后,选取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灰关联系数与spearman分析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既保证了指标之间信息不重复,又能显著影响评价结果,同时避免了现有研究忽略筛选方法使用条件就加以应用的弊端。以1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2016年指标数据为样本,筛选并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创造性地运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发展潜力与环境支持能力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熵值修正G1法对各级指标进行主客观赋权,对2011—2016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6年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波动较大。具体而言,投入能力、产出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潜力有所波动,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环境逐年优化,为持续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实证结果表明,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为改善此现状,本文进一步分析其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等策略,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选定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依据企业实现创新的过程,从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创新实施能力、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和企业创新管理能力4个方面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运用SPSS系统、采用AHP分析法分别对所选指标的相关性和权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企业创新能力得分的计算公式,为开展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将突变级数法和熵值法结合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突变系统类型及利用归一公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9个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及其绿色工艺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顺序,根据该排序及特点将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划分为较差、差、一般、好、较好共5个水平,并根据各能力水平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奇瑞汽车调查访谈和公开数据的处理,针对"政用产学研"互动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政用产学研"构成多主体互动网络正向影响可持续创新能力,资源互补程度正向影响可持续创新能力,互动学习行为对可持续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此外,交互意愿在多主体互动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构建"政用产学研"互动对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做出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2.
跨越式发展只有在形成以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全面协同能力时才可能发生。对知识资本的形成进行了剖析,明晰了制约跨越式发展的内部障碍实质是知识资本形成的三个连续关联点;从管理有效性角度提出了持续创新管理的概念,探讨了其对跨越式发展的能动效应及其机理,阐明了持续创新管理是高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江  吴光汉 《科研管理》1998,19(3):38-42
本文从组合创新模式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及不同选择途径应具备的条件。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途径选择的总体情况。最后,以杭州纺织机械厂和杭州凯地丝绸公司这两个企业为案例,对不同途径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维度划分也不统一。通过梳理和综述已有文献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各类观点和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差别,指出二者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二者性质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层次也不同;分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通过不断调整资源的结构与配置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投入、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前置性活动,可以使技术创新更高效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最后指出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组织学习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前因变量,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探索企业双元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持续创新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绩效理论、协同理论和权变理论,探究动态环境下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以及持续创新能力在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对来自江苏和河南的179份企业调查问卷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正向影响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正向影响可持续发展绩效;持续创新能力在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既负向调节探索性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也负向调节持续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的管理启示为:企业必须双元学习"双管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绩效,重视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且在高环境动态性下更应该注重双元学习互补性对于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娜日 《科技管理研究》2016,(14):205-209
在明确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访谈结果,提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是由互联网金融思维能力、服务创新实施能力和服务创新营销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模型,并具体阐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及内涵.对于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学者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的研究开拓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将企业能力双元性区分为组合维度和相对技术维度,并引入突破式和渐进式2种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分维度双元能力对2种技术创新模式影响的研究模型。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03套双份调研问卷的实证检验肯定了分维度能力双元性对于2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异质性影响:组合维度同时促进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强;相对技术维度以倒U型方式影响突破式创新,却与渐进式创新之间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系统的指标体系下,基于大量的数据处理,我们对200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做了分析和排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及特点、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各个地区针对本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