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思训练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规范语言应用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提升他们掌握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从品词析句、模仿迁移和实践扮演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纵向深挖横向比较《葡萄沟》语意语感训练例谈厦门同安实验小学陈少敏挖掘语言因素,品词悟句,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能把作者刻意雕琢的妙词佳句予以发掘,并进行深挖细究,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  相似文献   

4.
王聪 《学苑教育》2012,(18):92-92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朗读,入意境;品词句,悟内涵;体验感恬,积累运用语言。要有意识地进行生动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5.
一、独具慧眼,品词析句,提高赏析能力。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眼或字,或句,或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悟词奇、悟句妙、悟段神,帮助学生具备平字见奇、常字识妙的慧眼,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柳宗元的游记以著名的《永州八记》为代表作。其游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幽深秀美的境界,赋予山光水色以活的生命,把自然景物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二、设喻类比,着意勾联,启发学生感悟。《小石潭记》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神来之笔,把作者当时那种遭贬抑郁失意心情巧妙…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将一些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就如何做好小学作文教学,笔者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能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就关系到字、词、句的训练。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让他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渗情,并形成语感。教师可以采取形象感受、比较朗读、品析关键词句、多样化朗读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品词品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感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理解其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本文仅谈一谈通过联系和比较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一、通过联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品词品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词品句。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品词品句时必须摒弃那种把课文肢…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指导学生"读""品""悟"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可以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精彩的亮点,通过揣摩文字、品味语言,从而领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构筑起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一、品词析句比较法 一篇篇的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3.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道丰盛的语言大餐,理应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如何带领学生"嚼"出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关键句子所隐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高梅娇 《新教师》2022,(3):79-80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品词析句,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深入交流.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做到"读思达"一味贯通的重要性.这让语文教学不仅有语文味,还能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让语文教学有了思维训练,有了深度....  相似文献   

16.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读、品、悟首先要深挖教材,找准细读文本的切入点。抓关键词句就是有效指导的最佳方法,找准关键词句,能够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能够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闪光处,有助于理解语言内涵,体会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品词悟句,感情朗读,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教学预设课前谈话: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品词析句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重点词句时,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并未引导学生沉潜其中,细细体味,因而学生始终置身事外一般波澜不惊。其实,品词析句如果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学生便可能体悟到其中的真意、真情与真味。一、会真意理解词句本身的内涵及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把握其字面的和隐含的信息是品词析  相似文献   

19.
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品味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凭空想象,要根据前后来思考,引导学生扣住瞅了一眼和冷笑一声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是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中的语言呢?一、回归于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1.优美词句的语言品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语言都极为优美和极具灵性。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其字、词、句的途径从中悟景、悟情和悟理。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上述方面的写作技巧。以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